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央妈官宣!歼-11搭载2门激光炮,可“烤化”敌方导弹,就问怕不怕

发布日期:2025-11-21 10:29    点击次数:71

在九三大阅兵的时候,LY-1舰载激光武器正式出场,意味着咱们国家的激光武器正式进入了实用阶段。再加上一则央视军事的报道,显示咱们激光武器正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机载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

央视军事在介绍飞机机电设备时,用了一段歼-11B的CG影像,提到随着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激光武器等设备不断装载,飞机对功率和散热的要求会大大提升。为此,中国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了能量联合管理系统,把能量来源从单一变得多元,加入储能和储热设备后,能源管理变得更智能化,能在峰值时供应,既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也减轻了发动机的负担。

从央视公布的CG细节来看,这架歼-11B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翼尖挂架也取消了T型设计,机翼下挂架增加到3对(不过歼-11AB不算翼尖挂架,机翼下的挂架只有两对),和现在量产的歼-11BBG有点不一样。新增的一对挂架在机翼内侧,专门用来挂激光武器吊舱,这个激光吊舱比普通电子战吊舱要大不少,差不多跟歼-10机腹挂的800升副油箱差不多大。央视节目里还特别提到“装机应用”激光武器,之前在2020年网络上也有人传说歼-11搭载100千瓦激光武器吊舱进行测试,这次央视的报道算是有点半官方的确认了。CG画面中出现的这架特殊歼-11B,可能就是专门试验激光武器和能量管理系统的改装机。

因为官方目前没有任何权威消息介绍机载激光武器系统,所以只能大致猜测一下,实际情况可能跟将来公布的数据差别挺大。先说从布置方式来看,为了减轻负担,这个激光武器吊舱只能挂在机翼内侧的重挂架上,受限比较多,攻击的角度也有限。不过推测,这个激光吊舱可能还不是用来取代机炮的,毕竟机炮是直线射击的火药武器。如果要说替代的话,激光武器吊舱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在机腹的中轴线,这样的布局更方便瞄准,火控系统计算也简单点,而且只需要装一个吊舱,就能满足要求。

歼-11机身两侧各挂了一台激光武器吊舱,且都装在离中轴线较远的机翼挂架上。这说明,现在的机载激光武器还没打算取代机炮,并不是作为主要攻击手段上线的,更像是一种自用的防御武器。

因为飞机的供能比大型军舰要紧张得多,难以支持高功率激光设备的运行,所以在机载设备中,激光基本上还是以探测类为主,比如IRST(红外光电搜索系统)里就装有激光测距装置,另外还有激光瞄准吊舱,用于激光制导炸弹的引导。

有这么一类比较特殊的设备,就是俄罗斯的101KS“环礁”光电系统,装在苏-57上。它们分别装在飞机背部和座舱下颚的位置,有两个101KS-O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这些激光发出的能量,能搞定那些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脆弱的红外导引头,帮苏-57在近距离格斗的时候,避免被对手的红外导弹击中。两个泡泡状激光转塔可以对飞机的上半球和下半球进行360度全方位照应,尽可能提高拦截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的成功率。

相比之下,歼-11上挂载的激光吊舱体积明显比101KS-O那套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大出不少,而且布置方式也显得没有考虑360度全面覆盖,说白了,就是攻击方向偏向正前方,显然不是为应对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设计的。这种激光武器吊舱的作用可能更高级一些,主要用来应对敌机发射的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基本上是用在远距离空战中的防御武器。

从用途来看,中国的激光武器吊舱定位要比俄罗斯的101KS-O强得多,从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表现可以看出,超视距空战才是未来的主流,把近距离格斗当成偶尔的情况。在未来的战场上,战斗机面对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攻击的几率,比遭遇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这么多年,连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击落战斗机的战果都没看到过,主要还是雷达制导导弹在抢战果。

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激光武器,比如“天卫”或者“寂静猎手”,它们的功率一般在10到30千瓦左右,能用来击落无人机或者让光学传感器短暂失灵。而那个舰载的LY-1激光武器,外媒猜测它的功率在300到500千瓦之间,应该能对付无人机、反舰导弹甚至自杀式无人艇之类的目标。

从俄罗斯101KS-O的体积来看,它的激光输出功率不太可能超过像“天卫”这样的小功率激光武器,已经能够对抗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了。至于歼-11挂载的激光武器吊舱,体积这么大,估计里头装了散热和储能系统,基本能满足实战中打三次左右的发射需求。毕竟,在敌我飞机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对方发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撑死也就四枚多点,除非你是孤军深入,遇到一大群敌机包围。

目前,机载激光武器的功率大概很难超过100千瓦,不能在超视距空战中直接攻击到百公里之外的敌机。要在超视距空战里起作用,就只能专门对付来袭的导弹了。激光武器的优点是“光速打击”,目标一旦锁定,几乎没有飞行时间差,能做到“锁定即命中”。超视距空对空导弹体积比较大,现在的雷达已经能锁定这些超视距导弹了。像在印巴冲突中,印度军方就宣称用S400防空系统击落了几枚试图攻击印军战机的霹雳-15导弹。

要是歼-11上的激光武器吊舱功率能搞到100千瓦,那基本上可以在中近距离上对正面来袭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雷达导引头搞定。现有的主流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一般是在飞行中段由战机中继导引,差不多到30公里左右时,导弹的雷达导引头会启动,锁定目标。这一刻,战机就不必再继续做中继了。只要把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给击毁,导弹就会变成一只“瞎子”,艹得很,战机的安全就得到保障。

交战的流程是,歼-11和敌机互相发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这些导弹在载机的中继引导下朝对方飞去。一旦导弹启动雷达进行引导,歼-11就会启动激光武器吊舱,瞄准并破坏来袭导弹的导引头。而敌机这边,只能靠高速机动和电子干扰来躲避攻击,想打个反击也不那么容易。

在目前的情况下,机载激光武器的功率还有限,还没法击落敌机,所以暂时不能用作机炮。同时,随着超视距空战逐渐成为主流,专门开发一款用来近距离格斗的激光武器也不太现实。

可以说,歼-11上的激光武器吊舱还藏着不少待挖掘的功能,比如现在无人机在战场上越来越活跃,战斗机开始频繁扮演拦截无人机的角色,可用空对空导弹攻击无人机成本实在太高。一架战斗机巡逻时,通常也就带4到6枚导弹,对于一大群来势汹汹的无人机,简直捉襟见肘。而激光武器吊舱的出现,为战斗机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快速反应的灭敌利器。它只会占用一两个挂架,却能反复使用,攻击次数大大增加。剩下的挂架还可以挂载空对空导弹,不影响战机完成其他战斗任务。

未来,随着高性能稀土材料的引入,激光武器的能量转换效率还会继续提高,为小型化激光武器的杀伤力和射程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歼-11配备激光武器吊舱,可以算是一种尝试,但要让激光武器真正发挥重大作用,还得等六代机面世,比如像歼-36这样装有三引擎的重型六代机,结合改进的能量融合系统,或许能把机载激光武器的输出功率推到新高度。到那时,机载激光武器就有可能变成既能远程攻击,又能近身防御的强大武器。不过呀,要达到科幻电影中那种一击毁灭天地的程度,还得很长时间。保持合理的体积,激光武器更多的作用还是丰富战斗机的攻击和防御手段,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导弹和火炮。

运输机和战略轰炸机这些庞大的平台,将来有望装备更强大的激光武器,用来自保,也许会彻底改变未来的空战格局。那些行动缓慢、笨重的空中目标不再那么容易击落,配备大口径激光武器的巨型航天器,有可能会出现,变身为空中“战列舰”,来争夺制空权。当然,这些都还是未来的事,目前距离还挺遥远。歼-11装载激光武器吊舱,也只是激光武器在空战中的早期尝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