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名义上而言,就是科学幻想小说,一种科学或者未来科学对人类生活、发展、变革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幻想类小说作品。
在西方世界属于大众文化界和侦探类小说、魔幻小说等一起成为最为流行的通俗作品题材之一。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软科幻小说重思想、人文等方面的探讨而较为忽略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物质世界变化的逻辑性。
硬科幻小说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或科学猜想来推动人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小说类型。
不似欧美科幻走过黄金盛世,当今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三体》为代表,从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才会喜欢的题材,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通大众都有了解的程度,是走过了极为艰辛的历程,好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
讲到硬科幻小说的写作,个人略有拙见,在此分享给一些需要的新手朋友,各位职业作家也可不吝赐教!
首先,说到小说写作的基础——故事创作能力。现如今流行的科幻文学作品的核心并不在科幻有多么酷炫,设定多么新奇,人物多么独特。
小说的核心还是在故事。《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了横贯人类纪元数百年的生存与毁灭之焦点问题,才让故事如此迷人,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矛盾冲突连续不断,人类的选择,三体人的选,而持续全集的人类终极命运之谜,关于宇宙生存真相谜题,都是让人惊艳的所在。
当然在故事性上,私以为大刘的笔力是不足的,即使从宇宙编年史类型的小说,阿西莫夫的一系列小说,就可称的上经典,不管是人工智能角度展开的幻想,考虑到“机器人三定律”的经典,在当代都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时候强制植入这个定律。
影视化的《我,机器人》是在下极为喜欢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就有探讨人工智能突破机器人三定律的可能性。剧情冲突,伦理矛盾,故事悬疑程度完全不亚于悬疑剧。
更要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简直是人类星际编年史巨著,故事上初看的读者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叙事习惯,故事设定,剧情冲突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所完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其篇幅之宏大,人物之繁杂,故事之精彩,更别说很多故事建立在跨越人类现有时间观念下无法想象的区间完成的。基地系列中人物刻画能力之强大,人物个性之突出,都是当代许多作者所欠缺的。
这种讲好故事,塑造处个性鲜明人物的能力,才是一名作家真正的本领。
当然关于科学发展的思考,硬科幻类作品也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思路,为现代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说回来,进行科幻小说写作,特别是硬科幻作品创作,先学会讲故事,掌握塑造人物的能力,完整的完成小说整个剧情,其后才是考虑科幻设定一类的辅助内容。
至于如何开始写科幻故事,我按照太空歌剧类型的科幻作品来说。
如今大部分科幻电影大片,都是从那些视角宏大,波澜壮阔的故事开始,比如《星球大战》,动不动就是跨星系,跨种族级的宇宙大战,亿万生命参与,无数舰队在太空中猛放烟花,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把一颗星球轰成渣渣。
你看到了,你怕不怕?
又如《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世界观宏大,故事发展也是从一颗星球跳到另外一颗星球,这些故事表现,在电影中很吸引眼球,但是在文学作品里,过大的世界跳跃,密集的人物出场,都是难以给读者留下好印象的。
所以想开始动笔写科幻小说,创作好科幻故事,首先要从小人物,小事件开始写,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好故事,好小说一般都会从小处着眼,逐渐引出震动读者整个世界观的剧情冲突。
从小处开始,由个人开始描写也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带入到作品世界中,增强代入感,让读者对剧情发展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作品的后续内容。
类似《三体》也是从叶文洁命运的曲折变化开始,到她最终执意在红岸基地对太空发射出了那一条回信而引出其后人类几百上千年的演化剧变。
以小见大的故事写法,有着极为合理的逻辑性。
任何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在大浪潮之下,最终的落点,都是个人。不管是智能手机时代,苹果风暴、安卓变革,受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
而是个人,是所有手机的终端用户,他们才是这些浪潮中真正感受到巨大变革的人群,微信链接了熟人社交,陌陌打开了陌生人圈层社交,到如今的外卖O2O普及,滴滴专车风行,共享单车大热,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所引起的。
所以科幻作品在开端,尽量避免电影化的描写,避开宇宙变化,避开科技爆发,也避开直接的描写大环境,大场景的更迭。对新手而言建议从小处展开,从个人的生活、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出社会、科技变革,剧情也尽量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这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变化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而避免写的太过假大空,少炫技,多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