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啥都不好使。
尴尬有尴尬的做法
直接化尴尬为idea
▼
01
东北人说话自带幽默感的语言天赋从哪里来?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东北段子手兼歌手李健在接受杨澜和华少的访谈时,都曾分享过这样一个他自己琢磨出来的角度:
这可能跟东北的季节有关。
因为东北一年四季将近有 6 个月是冬天,早期东北人聚集在一起,没有电视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只能通过讲段子、唠嗑、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度过这漫长的冬季。
久而久之,讲得多了,也就练出来了。
大众点评邀请李雪琴出镜做品牌大使的这支短片,我一度在想:这个创意诞生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两个东北人坐在一块唠嗑?
唠着唠着唠到「大使」这个词,话锋一转:
——大众点评请来的品牌大使,是不是说啥都不好使?
——对啊!这要真好使了,那把咱「大众」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于是,一个李雪琴反向代言、解构品牌大使的创意就这样冒出来了。
02
当然,以上是我的瞎猜。
我也没有向幕后 Agency 胜加求证过,但这个创意确实从一个反向的角度,解构了「品牌大使」过往所具有的权威性。
而这种解构之所以在这个创意里合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主角恰好是李雪琴。
如果你有留意,在出演电影和登上诸多综艺节目后,附着在李雪琴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
北大学霸 vs 脱口秀段子手
土味视频 vs 浪漫诗人
台上欢腾 vs 生活里孤僻
自己抑郁 vs 给别人带来快乐
人间清醒 vs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
……
把这些标签放在一起,你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巨大矛盾性。
但奇妙的是,她的才华和她在镜头前的急智反应,又往往能够消解掉她身上的这种矛盾性,从而在一种前后反差中,让人进一步产生和建立起对她的亲近感和信赖感。
同样,在大众点评这个创意里,我们也能看到她对矛盾的消解。
03
首先短片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矛?盾冲突点——
李雪琴虽然是一个品牌大使,但是说话很不好使。
?
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可以看到她之所以说话很不好使,是因为她接的商务诉求是为大众点评必吃节做推荐。?
并且这个必吃节里推荐的餐厅,都是建立在 7 亿用户选择的大众点评必吃榜之上。
这样,当一个人的单向推荐和 7 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形成比较时,就容易把李雪琴的品牌大使身份置入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当中。
而恰恰也是这种「尴尬」,为品牌的表达和李雪琴的演绎提供了一个创意上的伸展腾挪空间。
在里面,大众点评是直接化尴尬为 idea。
李雪琴则一边叨咕自己的求而不得心理,一边又用拉家常和唠嗑的方式,消解和解构掉了自己的「品牌大使」身份,让观众跟随她的语境,一起将心理位移到了大众一边。
最终,大众点评想要表达的传播主张,也顺其自然地在观众心中建立了起来——
7 亿大众,才是真正的推荐大使
。
甚至再往远一点看,这个传播主张也是对过去 20 年间,大众点评这个品牌所具有的国民价值的一次再诠释和再传递。
04
目前,这个创意出街后,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好评与喜欢。
还有人因为其中文本的设定与李雪琴本人的高度适配性,反复看了好几遍。
如果再把这个创意放到当下的舆论场中去看,它也在有意无意之中,
击中了时下大众所普遍拥有的一种心理
——
明星广告代言和品牌大使推荐这件事,它在人们心目中的权重和地位,在一点点下降。
这里面既有明星翻车事件的频出,让明星代言的可信赖度再下降的原因,更主要的则是今天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务实。
再直接点说——品牌在舆论场上做表达,尤其是面向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做沟通时,别来虚的。
一是大家都很忙,除非是在特定的节点和情境之下,要不然很少有人会有耐心去听品牌讲一个冗长的大道理。
二是人们的心理账户在收紧,再多的算计也比不上一句让利多少来得实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大众点评与李雪琴的这一次合作,它除了表达出「好吃不贵省到底」「必吃套餐 3 折起」的优惠信息,它还用一场 2 分钟的脱口秀,来承接了人们那种渴望解压、碎片化接受信息的心理。
加上里面对「品牌大使」的权威性解构,它也相当于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叠加起了这样一层心理暗示——
「大众的地位>大使的身份」
。
说到底,明星和艺人也是人。
人们能接受他们活在滤镜和光环里的人设,也乐意看到他们在镜头前偶尔展示自己的尴尬和出糗时的本色。
每天看点广告创意和故事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