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读大学,似乎成了中国家长的心头好。而去美国的顶尖名校读书,成了中国家长渴望孩子更上一层楼的企望。
为了得偿所愿,很多中国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便火速将孩子送往美国,在他们看来,孩子越小越能更好的接受原汁原味的美国教育,其跻身与美国名校的机会更高。
但是,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自己孩子还小,送往异国他乡会不适应等问题。所幸,更多的海外小留学生他们被送往美国时,是年龄超过10岁的中学生。
此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自理能力。还有一些家长将澳大利亚作为孩子奔往名校的中转站,从国内留学到澳大利亚,再从澳大利亚飞往美国名校,成为了一种曲线救国的留学新潮流。
一、孩子身上的重包袱
人非草木,孰能真的无情?更何况是最为天真赤诚的孩童?
大多数把孩子从小送去国外学习的父母是中产阶级,但是也有一些人纯粹是打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旗号,抵押房产来让孩子去还在读书。
孩子的眼睛是纯洁无瑕的,父母的努力他们怎么会看不到?所以,他们小小年纪所背负的压力山大啊。
为了通往名校,孩子过早的学会了懂事。中国的小留学生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他们的父母为了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获取名校的通知书。
哪怕孩子的年纪还小,也总是一咬牙让孩子去海外读书。其实,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是没有陪读的条件的。
他们只能在通往海外的机场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送走,此时,他们往往会安慰自己,没事的,一切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真的需要吗?
毕竟,孩子除了选择住校,更多的会选择寄宿在国外的家庭中,寄宿家庭的父母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人家有自己的孩子要养,制定出自己的家庭规则,初来乍到的中国小留学生再也不能回到妈妈怀中撒娇,在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中,他们过早地学会了懂事。
为了通往名校,孩子过早地明白了生活的艰辛。离开中国的“蜜罐温床”,中国的小留学生在父母的灌输下,怎能不懂父母的不易。
本是小有富裕的家庭,在一次次缴费中被自己掏空积蓄,比如平时大手大脚花钱的妈妈,可能连一件大牌连衣裙也舍不得买;平时喜欢抽好烟的爸爸,默默将自己的烟草降了等级。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才使得如今的生活如此艰辛。为了通往名校,孩子过早地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孩子去国外学习,花了那么多钱,却低不成高不就,家长能接受?
小留学生知道理解自己的父母,自然不能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失望,于是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来这里学习的代价有多大,他们必须得好好学习。
不过,也有些人被带歪了,他们在国外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放飞自我,从父母的乖巧儿女一下子堕落成叛逆小少年。
他们不是不懂学习的重要性,也不是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让自己背井离乡来学习,他们只是年纪还小,并不懂如何去管理自己,却不想稍微一松懈便会被卷入歧途。
为了通往名校,孩子过早地学会了独立。在中国,喜欢吃什么给爸妈撒个娇,想要零花钱,跟爸妈伸下小手,但是离开爸妈之后,孩子过早地学会了独立,他们要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独立地管理自己生活费。
因为爸妈不在身边,他们必须自己将一切处理地井井有条。这种长大是突然起来,没有过度的,他们已然被逼着远离了童年。
二、孩子难以融入异国
难道从小进入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真的能彻底融入美国?又或者真正跻身美国顶尖学府的中国留学生真的能够彻底融入美国?
其实,能够真正融入异国他乡的孩子真的在少数,他们终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语言问题是重中之重。哪怕优秀如钢琴家朗朗,在留学之初也对英语下了苦功夫。所以,留学生的语言问题是他们能否融入异国的关键所在。
那么,能够留学的孩子,他们的语言都过关吗?有些孩子一出生父母就为其准备了双语环境,他们的语言教育大抵是过关的。
但是,有些孩子其父母是打着“让孩子去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去学习英语”的主意,以至于孩子的书面表达还可以,但是口语连开口都成问题。
再加上中国的孩子普遍偏于内敛以及他们初到异国他乡的种种不适,他们不敢开口,只能做一个“小哑巴”,如何能接触到更多的外国朋友。
除此之外,并非去国外就能学到更纯的英语,中国留学生往往是扎堆的,尤其是中国的小留学生,这就代表哪怕他们说汉语也没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并不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其次,美国的校园欺凌很是恐怖。美国的校园欺凌并非像中国这么柔和,当中国孩子在中国遇到校园欺凌之后,可能会受到媒体的频频曝光,家长的层层追责。
但是在美国的校园,校园欺凌本就是常态,除了受害者,谁又会对此项事件大加关注呢?而中国的小留学生因为美国学生的“排他性”,很容易受到校园欺凌。
背井离乡,语言不通,还被欺负,连跟父母告状撒娇都很难做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受创的。
那么,小留学生如此,当考上名校的中国留学生也会如此吗。
首先,语言问题是大、小留学生皆会面临的挑战,哪怕大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低,但是口语化的英语,其仍旧需要巩固加强。
虽然大留学生受到校园欺凌的可能性会很低,但是他们可能会遭受更深层次的消极影响,比如种族歧视。
那是源于一些自视甚高的白种人对于黄种人种族上的蔑视。但是,美国社会都有此倾向,中国的大留学生除了抗议和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也别无他法。
除此之外,正如北大教授饶毅所言,中国的北大留学生们在顶尖名校的实验室大多得不到重用。这些天之骄子更多的是在打杂。
其所能崭露头角的领域,更多的在美国人所不重视的领域,比如植物学领域。华人在植物学领域看似有很高大上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众多。
但是,在美国植物学大多不在其顶尖人才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的农业科技已经足够发达了,他们想要挑战更加广阔、充满竞争的领域。
可是,中国的留学生却在走着美国人才嫌弃甚至看不上的路。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哪怕是同属一个学校,一座实验室,美国的师生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仍旧是有失妥当的。
这也足以证明北大教授饶毅所言“不建议中国学生去读美国的顶尖大学”并非一时兴起。
三、顶尖名校背后
小留学生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小媳妇熬成婆”,变成了顶尖名校的大留学生。那么,大留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他们真的如同他们想象中那样,可以扬眉吐气,一飞冲天?当然可以扬眉吐气,但是,扬眉吐气的主人公,大多是其父母。
父母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孩子的名校马拉松取得了好的回报。但是,孩子在名校中到底过得如何呢?在美国顶尖名校中,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首先,美国名校也“拼爹”。并非在中国社会有“拼爹”一说,美国名校也有“拼爹”。他们的“拼爹”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美国顶尖名校的招生先“拼爹”。
美国顶尖名校的招生一般分为三部分,比如顶尖名校哈佛,第一部分是内部名额,一般会给哈佛的教授、院长、校友的孩子。
第二部分会给一些富豪或者政府官员的孩子,他们的父辈可能给哈佛捐了一栋楼,可能资助了什么实验。
第三部分才会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履历光鲜亮丽,符合哈佛选择人才的标准自然会被录取。
而大多数中国学生便是第三种。哪怕上顶尖名校,学生的圈子和人脉大多已经决定了。第一部分的人大多聚集在一起,第二部分的人大多一起玩乐,第三部分大多一起学习。
他们是分圈子的,并非无差别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的现实。除此之外,哪怕是进入学校内部,一些重要的实验也是需要“拼爹”。
北大教授饶毅曾分享过自己在海外求学阶段的故事。他所列举的几位美国顶尖名校的研究生,他们皆并非是中国的研究生。
有英国的,也有美国的,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有家学渊源,不是父亲是某方面的教授,就是整个家族皆是高知、高职分子。
而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亦或是实验中的表现都是尤为突出的,他们在导师面前,有很多的话语权。
为什么他们会被看得起?除了父辈的优秀为其奠定的基调之外,其自身的优秀为不容小觑。他们的那种优秀,并非是刻意的学习,而是耳濡目染,一点点积累而成。
但是,处于第三部分的大多数中国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位于美国的顶尖名校,却并非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甚至只是老师眼中的打杂工,小透明。
顶尖名校的日子到底如何?或许其中的美好只存在于回国之后父母的吹嘘,自己无言地默认中。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是全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是顶尖名校中,大多数中国学生所遭遇的真实情境。
其次,退而求其次未必不好。美国并非只有哈佛、耶鲁等顶尖名校,倘若想要去留学,选择一些排名上有些落后的次优名校也未尝不可。
毕竟,顶尖名校之所以称之为顶尖,并非是全部学科的顶尖,而是指某一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处于顶尖地位。
所以,选择一些次优学校,中国学生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学习更多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毕竟,在美国称得上名号的人中,有很多人,他们只是毕业于美国的次优学校,并非顶尖名校,这也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功。
四、海归学生未来
如今的中国社会也变了,人们不再一味的看重海外镀金的经历,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职员的能力上。
所以,美国顶尖名校的牌子,不再是万金油,那只是对于一个人学历上的认可罢了。
其实,中国企业,相对于那些高大上的美国名校学子,他们开始逐渐趋向于本土那些接地气的名校学子们。
因为,太多美国顶尖名校的学子,他们的前身是小留学生,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海外生活了十几年,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美国,却未必足够了解日新月异的中国。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从小留学生到顶尖名校的留学生,他们的路真的像是铺了金子一般,烧钱。
但是,什么时候能够回本呢?又或者说,他们所投入的钱真的能够回本吗?前路漫漫,这个问题是未知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顶尖名校,美国的国际教育,确实使得这部分留学生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有了国际的眼力,他们见识更多,遇到了更多的人和事。这是我们单单留在国内的学子们所不及的。
而北大教授饶毅: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读研,并非是对于中国学生去上美国顶尖大学读研的全然否定。
他有其顾虑,他希望中国学子能够发展得更高,所以,他的建议是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角度出发的。
对于那些极端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去美国顶尖名校“争霸”也未尝不可。
只不过,北大教授饶毅的建议更适合普遍的中国学子,他们需要的通过留学而提高自己的眼界,他们需要导师的重视,所以,北大教授所说的值得中国学子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