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PyTorch的优化器
浏览量:    所属栏目:【公司动态】    时间:2024-04-29

假设要在计算机上实现一个函数f(x),它的输入x是一张图片的像素值,需要让它的输出是这张图片的一个类别。那么如何设计这个函数,以及如何对这个函数的系数进行求解呢?这就是CV领域的一个最最基础的问题。如果我们抱着简化这个问题的目的把这个问题实例化,那么Gemfield会使用如下的方式重新描述下这个问题:“对于一个224x224分辨率的RGB图片,如何设计一个函数来根据输入的224 * 224 * 3=150528 个值,来输出这个图片对应的类别(是猫是狗还是人)?“。

在1946年以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的;

在1969年以前,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贝尔实验室在这一年才发明了CCD,在未来的20年时间内,数码图片才慢慢开始普及开来;

在1989~1998年以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以确凿的证据新增了一种,那就是名为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函数;

在2012年以后,伴随着AlexNet石破天惊式的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了只有确定的一种——还是曾经那个名为CNN的函数;如果你觉得答案不是非得如此,并且还能够给出证据,那么你就还拥有另外一种称号:图灵奖获得者;

在2015年,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是CNN,而且是一个名为resnet的CNN,它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在一个名为ImageNet的试卷上,求解这个问题的能力首次超过了人类。

在我们已经确定了f(x)就是经典的resnet50的情况下,Gemfield和你仍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resnet50这个函数大约有2000万个系数需要计算出来——我们该如何计算出这么多系数的值呢?如果系数计算的好,那么在ImageNet试卷上可以超越人类;而如果计算的不好,那就是无尽的嘲讽。

可是计算出2000万个函数的系数又谈何容易呢?这些系数究竟该如何计算出来呢?

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穷举一遍参数,看看哪组参数在测试集上表现的最好,也就是在模拟试卷上能得到最高分,那么该组参数就是我们要求解出来的系数值。真是个机智的少年!只不过要这么遍历下来,以每个系数由32个bit表示的话,我们需要大约迭代2^32^20M 次,这是个python表达式,翻译成人话就是——愚公没断奶的孙子移喜马拉雅山,这不是一个人定胜天的神话故事,而是一个绝望的悲剧。

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事实上,在1989~1998年以后,使用反向传播求解这些系数的梯度,然后再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SGD优化器)来求解(或者叫逼近)这些系数的最终值就渐渐成为主流了。直到今天,求解这2000万系数的方法仍然是BP + 各种优化器。如果你觉得答案不是非得如此,并且还能够给出证据,那么你就还拥有另外一种称号:2个图灵奖的获得者。

那么这种BP + 优化器求解得到的系数值和穷举(如果愚公的孙子真的把喜马拉雅搬走的话)求解得到的值会一样吗?不一样!穷举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这不废话嘛,我所有的值都穷举了一遍,是不是全局最优我不知道?当然需要模拟试卷上有足够多的题目啊,不然不同的系数值的组合会导致一样的分数...);而BP+优化器求解得到的值是接近全局最优解的值(不是局部最优也不是鞍点,而是高维空间下不可描述的不利地形),这是BP+优化器的局限之一,同时也是市场会提供这么多炼丹师岗位的原因之一。

本文就是来描述PyTorch中是如何实现优化器的,以及SGD优化器的工作原理。要开始本文,Gemfield先给出一个具体的微型的CNN网络用以演示。

就以下面这个网络为例: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nn.Conv2d(1, 32, 3, 1)
        self.conv2=nn.Conv2d(32, 64, 3, 1)
        self.dropout1=nn.Dropout2d(0.25)
        self.dropout2=nn.Dropout2d(0.5)
        self.fc1=nn.Linear(9216, 128)
        self.fc2=nn.Linear(128, 10)

    def forward(self, x):
        x=self.conv1(x)
        x=F.relu(x)
        x=self.conv2(x)
        x=F.relu(x)
        x=F.max_pool2d(x, 2)
        x=self.dropout1(x)
        x=torch.flatten(x, 1)
        x=self.fc1(x)
        x=F.relu(x)
        x=self.dropout2(x)
        x=self.fc2(x)
        output=F.log_softmax(x, dim=1)
        return output

如果你熟悉这篇文章的话:Gemfield:详解Pytorch中的网络构造 ,你就轻松的知道这里虽然使用了relu、pool,但是在这里它们并没有可学习的参数;而且你亦很自豪的知道——这里可学习的参数及其大小都有:

这些参数在一次前向中是如何参与运算的呢?我们看到上面的参数分为卷积和全连接两种操作。我们先说卷积:当输入是多个channel的话,一般来说卷积中的术语kernel和filter表达的意思就有区别了:

for i, filter in enumerate(filters):
  for j, kernel in enumerate(kernels_in_one_filter):
    #filters[j]is the kernel
    output_feature[i] += filters[j] cross-correlation input_channel[j]
  output_feature[i] += bias[i]

所以可以这么说,一个传统卷积层(不考虑group等)中一个filter的参数数量为input_channel * kernel_w * kernel_h,一共有output_channel个filter,每个filter上还有一个bias。而conv1的输入channel是1,输出channel是32,kernel size是3*3;conv2的输入channel是32,输出channel是64,kernel size是3*3。那么参数数量是多少呢?继续看吧。

我们再来说全连接:对于全连接fc操作来说,y=x*W^T + b :

y=x.matmul(m.weight.t()) + m.bias 

如此以来,上述用于演示的CNN中的参数由如下8个parameter实例组成:

该网络的总共参数数量为 288 + 32 + 18432 + 64 + 1179648 + 128 + 1280 + 10=1199882,可以看出来参数数量主要是由全连接层贡献的。

而针对类似的CNN使用优化器的典型步骤如下所示:

optimizer=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args.lr)
for epoch in epochs:
  for batch in epoch:
    optimizer.zero_grad()
    ...前向...loss...反向...
    optimizer.step()

这就引申出如下的问题:

  1. 构造一个优化器实际上是在构造什么呢?需要传入什么内容呢?
  2. 一个优化器的本质工作或者目的是什么呢?实现一个新的优化器主要是实现什么呢?
  3. 为什么每次迭代前需要调用优化器的zero_grad()方法呢?
  4. 为什么每次迭代后需要调用优化器的step()方法呢?
  5. PyTorch都有哪些内置的优化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PyTorch的优化器就是Optimizer类以及它的子类孩子们:

>>> print("\
".join([o for o in dir(torch.optim) if "_" not in o]))
ASGD
Adadelta
Adagrad
Adam
AdamW
Adamax
LBFGS
Optimizer
RMSprop
Rprop
SGD
SparseAdam

想必你已经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了,比如SGD——使用BP计算梯度,使用SGD或者其它Optimizer更新权重,这是炼丹师们永恒不变的主题。像SGD这样的子类,它们继承Optimizer基类,并重写了父类中的__init__和step方法。

那么Optimizer类维护了什么资源呢?有且仅有3种资源——在定义Optimizer类的序列化行为的__getstate__方法中,代码明确且丝毫没有迟疑的给出了它们的名字:

def __getstate__(self):
    return{
        'defaults': self.defaults,
        'state': self.state,
        'param_groups': self.param_groups,
    }

没错,就是defaults、state、param_groups。Gemfield来一一介绍下:

1,defaults

它是个字典,定义全局的优化器参数(一个parameter group没有显式指定的话,就使用这个),比如,如果Gemfield使用的是SGD的话,Optimizer中的defaults就是:

{'lr': 1.0, 'momentum': 0.9, 'dampening': 0, 'weight_decay': 0, 'nesterov': False}

可见都是和SGD相关的一些超参数。

2,state

state是一个defaultdict类型,它首先就是一个dict,既然是字典,那么它的key和value是什么呢?

state这个字典有多少元素呢?SGD中,在初始化的时候,它就是个空的字典,而在第1次迭代后(为什么是第1次迭代后?因为有了历史梯度信息),state中包含了8个k-v对,k和v分别是该网络的8个parameter及其对应的历史梯度。

3,param_groups

如果你没有显式的把model的parameters按组进行划分的话,那么默认所有的参数都会存放在Optimizer为你自动生成的1个param_group中,像下面这样:

[{'params':[tensor...]}]

咦?为啥需要把一个model的所有parameters划分为多个parameter groups?那目的自然是要适用不同的训练参数,当然你可以不划分,这时候就会使用defaults中的参数。Optimizer的构造接收2个参数:defaults(上面说过了)和params(模型的参数)。

而对于params来说,其最终是要维护在Optimizer中的self.param_groups中的。首先params的类型必须是list或者迭代器中的一种——换言之,不能是Tensor、dict、set或者其它类型。如果传入的是迭代器(比如model.parameters()),则会立刻将其转换为list。至此,入参已经全部被转换为了list,而list又有两种:

如果有多个parameter group的话,还需要检查两两之间是否包含了重复的参数。Optimizer的多个parameter group之间不允许有重复出现的parameter。

构造完毕后的Optimizer,在其self.param_groups成员中就已经维护好了1个或多个parameter group。在上面的简单示例中,我们只有1个parameter group,其中存放的是8个parameter tensor。哪8个呢?如下所示:

在对网络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将model设置为train模式

使用model.train()来设置train模式,这个调用会递归的调用网络中定义的每一个module:

self.training = mode
    for module in self.children():
        module.train(mode)

相当于是对以下module递归的调用了train:

这个调用只对某些特定的module起作用,比如Dropout、BN等,这些module在train和eval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2,optimizer.zero_grad()

在每次迭代的forward之前,优化器都需要调用zero_grad()函数来把所有的parameter(Tensor)从计算图上detach掉(无法参与BP了)并且把其上的梯度清零:

def zero_grad(self):
  for group in self.param_groups:
    for p in group['params']:
      if p.grad is not None:
        p.grad.detach_()
        p.grad.zero_()

嗯?我听说带动量的SGD是需要历史梯度参与运算的,那历史的梯度信息在哪里呢?在Optimizer类的state成员中。

3,step()

在每次迭代的backward之后,优化器都需要调用step()来更新所有的parameters:

for p in group['params']:
  for p in group['params']:
    d_p=p.grad
    p.add_(d_p, alpha=-group['lr'])

Pytorch Tensor的add_方法就不必介绍了,其意义和方法名一样直截了当,需要说明的是,当alpha参数不为None的话——当前的代码就是这种情况,则

p.add_(d_p, alpha=-group['lr'])

就相当于 p=p + (-group['lr']* d_p )。

而d_p就是PyTorch在每一次backward中使用BP算法得到的每个parameter的梯度值。以上就是传统SGD及其如何更新parameter的奥秘。

但如今在实际使用中,都会结合动量来使用——也就是带momentum的SGD。而在PyTorch实现的带momentum的SGD优化器中,又根据参数nesterov的true或false来决定是否启用nesterov momentum:

#buf代表历史梯度
buf=param_state['momentum_buffer']
buf.mul_(momentum).add_(d_p, alpha=1 - dampening)
if nesterov:
  d_p=d_p.add(buf, alpha=momentum)
else:
  d_p=buf

如果没有启用nesterov动量的话,则新的梯度=当前梯度 + 历史梯度 * 动量系数,同时新的梯度在下一次迭代中成为历史梯度:

buf=d_p * (1 - dampening) + (buf * momentum)

如果启用nesterov动量的话,则新的梯度还要再次基于动量系数做一次更新,相当于超前做了一次动量更新:

d_p=d_p + buf * momentum

为了防止过拟合而在loss上加的L2 penalty:

newE(w) = E(w) + weight_decay * w^2 / 2

导致更新权重的公式变成了(w是权重parameter、lr是学习率、weight_decay是正则系数):

# w 代表weights
w =  w - lr * (?E / ?w) - lr * weight_decay * w

# p代表parameter,d_p代表梯度
w =  w - lr * (d_p + weight_decay * p)

这个逻辑正好和优化器相关,weight_decay正是PyTorch优化器中的weight_decay入参,而整个逻辑正是实现在了PyTorch优化器的step()方法中:

if weight_decay !=0:
  d_p=d_p.add(p, alpha=weight_decay)

也就是说,如果在构造优化器的时候传入了weight_decay参数,那么梯度首先会应用L2 penalty:d_p=d_p + (p * weight_decay)。这正是实现了上述公式中的括号内部分。

我们来进行下技术总结。

1,构造一个优化器实际上是在构造什么呢?需要传入什么内容呢?

构造parameter group,需要传入网路训练相关的超参数。

2,一个优化器的本质工作或者目的是什么呢?实现一个新的优化器主要是实现什么呢?

根据BP算法得到的每个parameter的梯度,优化器研究如何更快、更好的去更新paramter本身的值;实现一个新的优化器,代码层面就是重写step()方法。

3,为什么每次迭代前需要调用优化器的zero_grad()方法呢?

舍弃上一次BP计算得到的梯度,为新的一次前向+反向做好准备。你可能会感觉有些困惑...好多优化器中,参数值的更新是要和历史梯度值进行计算的,这些历史梯度的值在哪里呢?维护在Optimizer类的state成员中。

4,为什么每次迭代后需要调用优化器的step()方法呢?

前向+反向计算得到梯度,调用step()使用该梯度来更新各parameter的值。

5,PyTorch都有哪些内置的优化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 print("\
".join([o for o in dir(torch.optim) if "_" not in o]))
ASGD
Adadelta
Adagrad
Adam
AdamW
Adamax
LBFGS
Optimizer
RMSprop
Rprop
SGD
SparseAdam

本质区别在于,重新实现了各自的step()方法——根据backward计算得到的grad,实现了不同的更新parameter值的方式。

网站首页 高德娱乐简介 高德注册 高德登录 高德新闻 高德APP下载 高德代理加盟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高德娱乐-注册登录站 版权所有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E-mail:admin@youweb.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琼ICP备xxxxxxxx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