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年度重磅 |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3)——能源篇
浏览量:    所属栏目:【公司动态】    时间:2024-05-26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在风高浪急中展现强劲韧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全国能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安全保供和清洁转型双提升、双平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年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煤电“三改联动”约1.9亿千瓦,电网重大工程加速推进,储能氢能技术持续突破,新型能源体系稳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坚强的能源保障。2024年,能源系统将全面加强党对能源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一篇    能源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政策与大事


1. 习近平: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了解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情况。习近平强调,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随后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2. 习近平向第五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


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五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经过中俄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两国能源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格局,是中俄平等互利务实合作的典范,为保障两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向未来,中方愿与俄方一道,高水平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增强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促进全球能源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3. 中央深改会推动能源领域重大改革进展


7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会议指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要把稳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要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分领域监管和跨领域协同监管,规范油气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要深化油气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好储备的应急和调节能力。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11月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出,电力、油气、铁路等行业的网络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是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要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任务、履行国家安全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经营范围和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推动处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加国有资本在网络型基础设施上投入,提升骨干网络安全可靠性。要对自然垄断环节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随着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5.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2月21日,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明确了2024年能源领域的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能源安全、“双碳”目标、能源科技、全国统一大市场、能源监管体系、能源国际合作、民生用能工程建设等方面。会议提出,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更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原油产量稳产在2亿吨,天然气继续保持较好增产势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这较2022年目标提升了25%;核电项目建成投产4台机组,新增装机500万千瓦左右,较2022年目标提高了73%。

相较于此前两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将“民生用能工程建设”单独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要求2024年加强民生用能工程建设,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能需求。


6.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果丰硕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周年,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能源合作在这十年间成果丰硕。

政策沟通方面,我国倡导建立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达到33个。先后举办两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三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搭建起中国—东盟、中国—阿盟、中国—非盟、中国—中亚、中国—中东欧、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等6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跨境油气管道相继建成投产,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等五大油气合作区建立形成,与俄罗斯、蒙古等7个国家开展电力互联互通项目。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风电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市场70%以上,是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资金融通方面,我国出资设立丝路基金,并与相关国家一道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效拓展了共建国家投融资渠道。“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大大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累计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增加共建国家民生福祉。


7. 能源行业多措并举确保能源供应


2023年,能源系统加大煤、电、气等资源保障力度,全力保障能源平稳供应。从具体举措来看:一方面,实现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地下储气库注气按计划实施,将为采暖季天然气供应保障提供有效支撑;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强化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2023年煤炭供需紧张形势得到有效扭转。即将进行的2024年度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弹性预计较2023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能力,形成风、光、水、生、核、氢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预计2023年可再生能源累计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发电量达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光总装机将突破10亿千瓦。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基地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正式印发实施,农村风电光伏、海上风电发展大力推进。

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12月份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各类储气设施入冬前应储尽储,天然气合同实现全覆盖,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8. 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于7月14日发布。《意见》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8个方面提出31条举措。针对能源领域,《意见》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这为进一步激活能源领域民营经济提供了指导。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全球共识,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光伏太阳能、智慧物联网等领域,将催生庞大产业链和规模市场,民营经济迎来广阔市场空间。

民营经济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改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支持下,民营资本加大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扮演着“生力军”角色。《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榜单显示,有89家企业主营新能源业务,11家企业主营传统能源业务。以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重资产产业,对资金需求规模大、数量多。一旦民营企业在资金方面出现问题,产品研发、扩产、日常经营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流动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9.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6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并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此外,《蓝皮书》还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包括电源侧、网络侧和终端侧的多层次布局。《蓝皮书》是我国官方发布的首部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文件,清晰描画了2023—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图,有助于实现电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的电力革命,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明确发展道路。

9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等新形势下做好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思路与策略。总体来看,本次《指导意见》立足于“电力系统稳定问题将长期存在”的认识,着重于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稳定工作,从物理基础、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三方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出多方要求,是继6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后,又一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构建和要素规划做详细指导安排的政策。

10. 能源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2023年,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建立“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项目库和监测机制,以“挂帅出征”“赛马争先”等模式搭建“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着力补强能源科技装备短板,组织燃气轮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和示范,27项重大技术装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开展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评定发布第三批58项重大技术装备,启动第四批申报工作。推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开展能源领域5G应用优秀案例遴选。加强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发布820项能源行业标准。


11. 能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3年以来,能源行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用电报装“三零”“三省”服务为电力用户节省办电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元。加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编制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推进资质许可证照电子化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化许可告知承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开展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和调节性电源综合监管,发现问题1294个,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能源规划政策、阻碍电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专项整治,坚决纠正以行政手段不当干预电力市场化交易行为。


12. 电力市场建设持续深化


9月,《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出台,这是国家层面首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规则。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要求。2023年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已实现全覆盖,23个省(区、市)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推动出台煤电容量电价政策,促进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13. “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增长极


2023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据统计,前三季度,“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具有创新、低碳、绿色基因的高科技产品,正在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

外贸“新三样”的异军突起,是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当今时代,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以锂电池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12.3吉瓦,同比强劲增长925%,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在全球市场中,出自中国企业的储能电池产量超75吉瓦时,是2022年同期的2倍多,出口比重超55%。


14. 自愿减排市场加速推进


8月17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即日起开通开户功能,接受市场参与主体对登记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开户申请。10月以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等4项方法学、《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更是加快了CCER重启脚步。其中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于10月19日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不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进一步作出规范,把一些时间限制加以明确表述,还对以前已备案但未申请减排量项目的处理作出了清晰规定,相关条款也约束得更为清楚。



问题与趋势

1. 能源发展亟需关注各类安全风险


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首先,近年来,全球主要能源价格高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市场的动荡,叠加经济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增长,降水、极端天气等因素导致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性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和难预料的因素增加,不断冲击着全球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其次,未来随着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特别是锂、钴、镍、石墨、稀土、天然铀等关键矿物和芯片、软件、核心零部件等的安全供应问题越发突出。同时,我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很高,约三分之二的战略性矿产还需进口且进口来源地集中,依存度超过90%的有镍、铌、铪等。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迭代升级,将深刻地影响未来能源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改变能源格局与业态。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内部经济发展新态势以及“双碳”目标能源转型进程,需要以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协同推进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气候行动多重目标。


2.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尚需多方发力


新型能源体系的特征已由过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为目前的“安全、低碳、清洁、高效”。这种位置的变化,说明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加突出安全和低碳。建成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长远目标。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未来规划建设新型能源系统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方面,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可再生能源难以形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安全替代。因此,需要围绕稳住化石能源生产和保底供应能力,继续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展化石能源的消费替代。另一方面,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将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转化为以风光发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地域辽阔、风光资源富集,相较于零敲碎打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基地化、规模化建设风光大基地更利于快速提升新能源占比,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重要的新能源开发方向。此外,需加快推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同互补、融合发展,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两大关键驱动力,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体系和智力体系深入融合,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数字智能、普惠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能源支撑。


3. 能源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创新能力全球领先,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和“国际首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不过,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以及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能源技术装备长板优势不明显且尚存短板;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等方面需要进口,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产学研“散而不强”,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在多方面重点发力,加快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补短锻长。聚焦“卡脖子”技术和“掉链子”环节,突破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等制约。持续增强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并在这些优势领域中打造先进产业群。二是继续促进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研究快速兴起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多元化能源产品种类和供给渠道,以分散市场风险、减少地区依赖。加强“一带一路”新能源产业合作,开辟新的新能源应用市场,通过市场多元化降低欧美市场波动的影响。三是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各领域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持续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促进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网站首页 高德娱乐简介 高德注册 高德登录 高德新闻 高德APP下载 高德代理加盟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高德娱乐-注册登录站 版权所有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E-mail:admin@youweb.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琼ICP备xxxxxxxx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