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买了本原著,只有3幕,跨度几十年,半个小时就看完了。每幕之间都跨度几十年,没有看过电视剧绝对看的人云里雾里的,请问这真的是原著么?
2.电视剧里的寡妇张秀英是虚构的么?
3.电视剧里把三幕话剧间给衔接上了,包括松二爷,常四爷,二爷家女儿二秀,秦仲义家孩子秦利民,王利发儿子王二拴,在原著里都没有,这些都是虚构的么?
原著确实只有三幕。松常二人是有的,第一、二幕里原名出现过。题主提到的其他人都是虚构的。电视剧中所有茶馆大堂之外的情节,原著中也都没有。但原著中有些台词和情节电视剧中也做了修改。例如王利发的死法和死的时间(原著是在国民党军官来之后默不作声地上吊死了,电视剧里场面更大。
电视剧对原著主要是补充:原著里许多台词只有一句,甚至一句都没说完,电视剧则把它们变成了完整的一段对白甚至剧情。例如原著里第二幕王利发寥寥几句“改良”之语在电视剧里则变成了一大段改变陈设,研究新点心的情节。
不过(估计是原著情节实在撑不足四十集电视)电视剧版也加了数条支线剧情,比如王利发和寡妇,二栓参加革命云云……个人以为这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但是属于完全可以接受的瞎编……
另外原著只看半小时真是好快啊……我记得我看完电视之后去看原著,看了好久好久…………比电视剧写得好玩多了
松、常是有的,前两幕都出现了,第三幕的时候常四爷说二爷死了。
二栓子,也是确实存在的人物,但没有角色,仅仅在王利发口中提到过——
第二幕“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
第三幕“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其他人物包括张秀英,都未在原文中提及。
《茶馆》在创作之初,其实是一部由老舍先生创作的名为《秦氏三兄弟》的作品的第一幕。经过曹禺和焦菊隐等北京人艺第一代艺术家的建议,老舍先生将这一幕进行扩充和改编,就是现在的三幕话剧《茶馆》。其中很多桥段是吸收了众多老艺术家的建议。比如,第三幕最后三老撒纸钱的桥段就是老舍先生听取了于是之老师“感觉结尾不够丰满”的提问后扩充的部分。所以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绝对称得上当之无愧。
至于电视剧中很多剧情,只是后人根据话剧向电视剧改编所做出的扩充。一部三幕话剧要扩充成二三十集的电视剧,添加很多剧情是无法避免的,至于是画龙点睛还是狗尾续貂就仁者见仁了。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就是,如果说“不看电视剧就看不懂话剧原作”那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一部成功的,不论是小说、电影还是话剧作品,绝不是把故事百分百的每个细节都讲清楚给观众。比如《茶馆》中的秦二爷一角,这个角色毋庸置疑是该剧中的一位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在第二幕中甚至没有出现,只是借别人之口被提及。他在第一幕中雄心勃勃的大谈实业救国,到第三幕中拿着“写出无数企划书”的笔自嘲,其间发生的故事不必细说也定会引起人们的唏嘘。电视剧中秦二爷让王利发认购股份等剧情倒也可以算是有趣,不过是否必要就不好说了。其他角色就不在此赘述了,建议楼主有机会可以走进剧场品味一下这部作品,我相信前面的疑问自会消除。北京人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版本的老版《茶馆》和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的新版《茶馆》录像在网上都很好找到。不过有条件,还是建议去剧场看现场版。话剧,现场永远大于屏幕。
一点拙见,如有得罪还望海涵。
你只要认真听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国大学必修】,理解《茶馆》是毫无问题的。
茶馆那三万多字,可谓字字珠玑,一句话拉开了,够现在的网文作家写十几张。
茶馆也不仅仅是这三幕剧,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的脉动。有的角色仅一句话,也溶着一个时代的声音。
以每分钟千字的速度读《茶馆》实在是有些急了。挂一漏万是肯定的。
他敢有第四幕吗?他能有第四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