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赵李南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公司:三达膜(688101,SH)
■市值:77.99亿元(截至7月21日)
■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的膜材料研制与组件生产技术、膜软件及设备应用解决方案;一系列从膜工程-膜软件-膜组件-膜材料的核心技术组合
■机构眼中的公司:“中国膜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开拓者,业务具有显著的抗周期属性”;“膜工业全产业链专家,设备工艺软硬结合”
17岁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31岁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33岁成为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这是“学者”蓝伟光;33岁成立三达膜,39岁时三达膜在新加坡上市,47岁时三达膜完成私有化摘牌,55岁三达膜在A股科创板上市。这是“企业家”蓝伟光。
与上市公司董事长比起来,蓝伟光更多时候还是以“学者”身份示人。“我们公司的人都不叫他董事长,而是叫他‘蓝博士’。”三达膜副总经理兼董秘戴晓星说道。
“我实际上是偶然走上科技创业这条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说来容易做来难。自己不努力,指望别人把你的成果产业化,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学者”蓝伟光在接受《专访董事长·第三季》专访时,如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打开视频,听蓝伟光说说三达膜的发展之道
创办三达膜: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
“我打算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计划开设的膜技术公司正好可以推动我在厦大的科研工作。”——蓝伟光回忆创办三达膜的初衷
“如果当时厦大按约定给我正教授职位,我可能就不会去创办三达膜了。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第一家由留学生创办的企业,三达膜的诞生颇有些机缘巧合。
1996年,蓝伟光从新加坡学成回国。此时的蓝伟光已不再是当年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一名“助教”,而是在国际膜应用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了。
“那个时候,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多。基于当年我在国外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开始跟厦大校方说好了,回国后我是可以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的。但我从教育部国家留学服务中心拿到派遣证到厦大报到后,校方说我不能报评正教授了,理由是出国之前没有评讲师,现在刚回国就给副教授已经是破格了。”
“虽然我能理解校方改变初衷的理由,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母校而言。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仅以副教授的待遇条件,难以说服我的太太跟我一起回国,因为那时她在新加坡囯立大学有稳定的工作。于是,我向时任厦门大学相关负责人申请,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开个膜技术公司,想赚一点顾问费寄回新加坡付组屋的分期付款,以减轻我太太的压力。”蓝伟光回忆道。
“(时任)校长说可以,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教学和科研。我说没问题,我打算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计划开设的膜技术公司正好可以推动我在厦大的科研工作。”蓝伟光说道。
蓝伟光在三达膜生产车间
狮城读研:化学系学霸为深造漂洋过海
“曾经有人问我,人生至今什么时候最幸福?我答,刚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老师变成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的时候。”——蓝伟光回忆新加坡求学时光
蓝伟光与膜结缘,说来还是与他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那段从教的经历有关。
1981年,蓝伟光以福建全省化学单科第二名的成绩考进厦门大学化学系,专业细分时选修有机高分子,期待毕业后能够分配到专业对口的武平林产化工厂(现在已经成为蓝伟光全资控股的企业)工作,因为女友(后来成为蓝太太)在师范院校就读,毕业后要定向回武平一中任教。然而,彼时女友却希望未来能跟着他在海边工作生活。
为了遂女友的愿,大学四年级时,蓝伟光报考了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并考出了超越录取线一大截的成绩,因而引起了到厦门大学招聘老师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领导的关注。他向蓝伟光许诺,只要愿意放弃读研去水院,可以把他女友一起调到水院。蓝伟光喜出望外:和女友一起离开闽西的大山,奔向闽南的大海,不正是自己跨专业考研的初衷吗?
由此,蓝伟光成为了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一名年轻的助教。一年后,女朋友成为蓝太太,也如愿从武平一中调到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工作,从此夫唱妇随,成就了一段合作科研、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佳话。
早年蓝伟光与外国专家探讨膜技术
“那个时候水产学院的老师能在《水产科学》发表一篇论文就很高兴了,如果能在《海洋学报》发表那就更激动了。我把论文发在了《海洋学报》,彼时对于水产学院的老师而言,更是很大的成就。我还记得,当时我在厦门大学的导师杨荪楷教授到美国去参加国际会议,偶遇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黄明强教授,后者对我们在水化学方面所做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我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漂洋过海到狮城,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历程。”
“曾经有人问我,人生至今什么时候最幸福?我答,刚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老师变成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的感觉最美妙,因为突然之间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钱的问题。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个月在国大(新加坡国立大学)领了奖学金,特地到新加坡金融中心的钱币兑换商那里把它换成人民币,数了一遍又一遍,才交给即将回国的厦大校友,让他转交给我还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工作的太太,让她还上出国时向同事借的机票钱”,蓝伟光笑着说道,“说实话,我们两个都是考上大学才出来工作的农家子女,夫妻俩在水产学院教书,家庭负担重,每个月都入不敷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也没法理解我们当年穷困潦倒、寅吃卯粮的窘境。”
与膜结缘:从海水中“走”出的科研路
“到了新加坡,才知道水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解决水问题,实现自给自足,是新加坡的囯家战略与全民共识。”——蓝伟光解释与膜结缘的背景
“离开水产学院之前,我的导师曾从新加坡写信到厦门询问,太太要不要随行。当时,我猜不透导师此问的含义,怕家人随行会引起导师的不悦,故而回信说不要。”蓝伟光说起这段往事,仍然感叹:“文化差异导致判断错误,到了新加坡才知道,导师的本意是看到我与太太联合发表的那些论文,猜到我们是一对科研夫妻档,特地帮我太太准备了一份研发助手的经费。”
我答复导师说太太不同行之后,导师用那笔经费另外请了一个研究助手与我一起做课题。闲聊之中,我发现她的工资比我的奖学金还高,就在那儿想:“假如当时不要误会导师的本意,让太太同来岛国,夫妻俩每个月赚的钱省下来寄回老家,很快就可以在武平县城盖房子了,那是我在先父临终之前对他的郑重承诺。”蓝伟光感叹道。
时任新加坡总统纳丹授予蓝伟光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不过,东边关了门,西边却开了一扇窗。导师发现蓝伟光闷闷不乐后,就跟他说,有个海水淡化课题,若申请到经费,可以让他太太过来。“不知是想多赚点钱的心太迫切,还是家庭团聚的力量太大,我这个一开始连海水淡化的英文词都不懂的人,竟然现学现卖,用英文写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proposal(提案),而且还申请到了经费,实现了家庭团聚梦。”蓝伟光回忆道。
“到了新加坡,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当时新加坡的水供完全依赖邻国马来西亚,但相互之间总有纷争。一有不合,马国总以断水相威胁。所以,依靠科技解决水问题,实现自给自足,是新加坡的囯家战略与全民共识。”蓝伟光解释道。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四周都被海水包围。新加坡不是没有水,而是水太咸,无法直接利用。所以一开始,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把眼光盯着海水,试图找到技术可行、经济上又能接受的方法,把身边的海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水。”蓝伟光进一步解释。
然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蓝伟光夫妇发现,通过膜技术,把污水资源化、实现废水的再生与循环利用,成本比海水淡化低的多,技术更简单,经济性更好,从而催生了新加坡的新生水。对此,蓝伟光戏称:“有心栽花花后发,无心插柳柳先荫。”
谈科研成果转化:坚持实用主义哲学
“逆向思维、目标导向,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
——三达膜的经营理念
“实际上我本身的博士研究课题既不是研究膜技术,也不是探索海水淡化的。然而,当时在新加坡,做海水淡化,国家有战略上的大需求,我个人则有家庭团聚的小需要,两者结合,让我转换了跑道。”蓝伟光称。
从本质上,新加坡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水供的自给自足,不再依赖邻国马来西亚。至于可以饮用的水是来自海水淡化、还是污水资源化,新加坡政府其实并不太关心,因为建国总理李光耀坚持,新加坡要秉持“实用主义”的哲学。这也给了蓝伟光很大启发。
蓝伟光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合影
蓝伟光曾经说过:“我在新加坡那儿最大的体会是,只要你有好的idea(想法),钱从来不是问题。尽管如此,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学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
蓝伟光出生于1964年,童年的成长经历与随后所接受的教育让他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感受特别深刻。到了新加坡,他深受李光耀“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把自己从一个纯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转换为致力应用技术开发的专家,并为他所创立的三达膜确立了“逆向思维、目标导向,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的21字方针作为经营理念,在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轨道上持续奔跑了24年,蓝伟光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也创造了产业应用的佳绩。
曲折A股上市路:感叹科创板是为三达膜“量身定制”
“它为我们科创人提供了一个打造品牌、融资发展、成就梦想的舞台,可喜可贺。”——蓝伟光谈科创板
“三达膜2003年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因为招股说明书全面披露了三达膜的财务数据,市场发现原来从事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利润这么高。因为这个原因,客户压价、竞争对手挖人,员工自主创业,市场上效仿的人也越来越多,三达膜的发展确实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蓝伟光毫不掩饰三达膜发展之路上的坎坷。
“现在全国各地有数十家膜技术与工程公司是三达膜的前员工或者是我在厦门大学的学生创办的。站在三达膜创始人的角度,培养了这么多竞争对手,有的还不尊重知识产权、不遵守市场规则,如果我说自己不伤心难过,也不真实。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科技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市场的良性竞争是必须的。因此,面对目前市场上许多人把三达膜称为分离膜产业的‘黄埔军校’、培养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的摇篮时,我还是挺欣慰的,甚至引以为傲。”蓝伟光表示。
蓝伟光与三达膜的膜元件
三达膜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后,企业信息全面披露,导致知识产权无法得以有效保护,三达膜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然而,蓝伟光面对现实不埋怨,而是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国内知名的私募鼎晖投资率先发现了三达膜的投资价值。几经沟通,鼎晖投资与蓝伟光达成了联手把三达膜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的共识。
2011年,蓝伟光夫妇与鼎晖投资共同投资近三亿美元,将三达膜在新加坡交易所除牌。随后,三达膜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在中国申请重新上市的漫长历程。
“2017年12月26号那天,三达膜主板上市聆讯会,我跟我们财务总监唐佳菁与(原)一创摩根的两位保荐人去参加答辩,现场感觉非常好,以为自己清晰准确回答了所有问题,未料结果竟然被否了。说实话,当时我们团队非常沮丧。”蓝伟光回忆道。
冲刺主板上市被否后,蓝伟光曾与鼎晖投资商讨是否友好分手,准备聚焦从事小众市场的过程工业分离膜业务。然而,鼎晖投资在三达膜上市被否的艰难时刻给予蓝伟光鼓励与支持,至今仍然让他感动万分。蓝伟光向记者表示,现在市场上的股权投资基金,良莠不齐,很幸运有鼎晖投资与东方富海两家国内顶级的私募基金相伴,同甘共苦、相互信任。
“2019年3月1号,科创板上市细则出台,我认真读了一遍后喃喃自语,这不正是为我们这些科创人量身定制的吗?三达膜最适合上科创板了,我们之所以创立二十多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仍能屹立不倒,正是依靠我们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蓝伟光称。
蓝伟光和夫人陈霓在三达膜上市仪式上的合影
蓝伟光表示:“如果不是真正的科技创新,为什么三达膜的人出去开了几十家公司,我们还能引领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方向,没有被其他公司瓦解掉?有些前员工出去重新开一家公司,成本比三达膜要低得多。他们只会投机取巧,用不当的方法挖走一些三达膜的客户。但他们瓦解不了三达膜的核心竞争力,复制不了三达膜的科技创新能力。”
蓝伟光称:“我对科创板的评价是,它为我们科创人提供了一个打造品牌、融资发展、成就梦想的舞台,可喜可贺。”
而当记者询问如何看待三达膜的股价表现时,蓝伟光回答:“我只负责把三达膜带到正确发展的道路上,希望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我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达膜作为一家围绕膜技术开发与应用深耕24年的专业化科创型企业,资本巿场的投资人会发现它的价值,并在价格上有所反映,让我们共同期待。”
谈三达膜未来发展:打造膜应用生态圈
“膜产业前景广阔,水务投资我们会有所取舍,未来会更加聚焦于应用膜技术实现污废水资源化方面的项目。”——蓝伟光谈三达膜未来发展
蓝伟光向记者表示:“三达膜要做一个产业链,上游研制膜材料,下游致力膜应用。依靠三达膜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膜产业链做一个膜应用生态圈。”
“一开始,我自己在厦大当教授,到企业做服务,相当于一个点。后来成立三达膜,创立伊始,我把它定位为膜与用户沟通的桥梁,相当于一条线。随着三达膜规模的不断扩大,三达膜把‘构筑应用平台、提供解决方案’作为新的定位,相当于一个面。如今,三达膜在科创板上市之后,我们围绕膜产业链,打造膜应用生态圈,相当于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立体三达膜。我们希望做一个不一样的科创板企业。”蓝伟光称。
膜材料的下游应用广泛,凡是涉及到分离工艺的生产过程,皆有膜材料的用武之地,包括制药、水处理、水净化、食品饮料、原油采掘、石油化工、核电站等等。
“我们发现,各行各业都可以用到膜技术,但目前国内对膜技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膜用于水处理’这个简单的层面。其实,膜技术是过程工业料液分离纯化、产品质量提高与生产收率提升、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重要手段,水处理仅仅是膜技术其中的一项应用而已。三达膜在国内医药化工、轻工发酵、石油化工、生物质加工等领域深耕多年,虽然专业人士都知晓三达膜的价值及其扮演的角色,但在更大范围内‘藏在深闺无人识’。”
翻开三达膜2019年年报不难发现,三达膜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了两大块,分别为膜技术应用和水务投资运营。而三达膜2017年主板上市被否就与公司水务投资运营有关。蓝伟光向记者透露,因为当时资本市场环保热,所以当时中介机构简单地把膜技术与水处理划了一个等号,希望三达膜多加强水处理业务,由此三达膜投资了一些污水处理厂。2017年12月,三达膜在主板上市时因污水处理厂的无形资产与应收账款过高而未过会。
针对膜技术应用与水务投资运营之间的关系,蓝伟光向记者分析道:“三达膜致力于打造与完善膜产业链,而水处理是膜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可以这么说,传统的污水处理不一定需要膜技术,但要实现污水的回收利用与废水资源化,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比膜技术更好的手段与方法。膜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很宽泛,远远不止水质净化与医疗废水处理。无论是生产医药产品还是人工洗肾、血透腹透等等,都需要用到膜技术。我觉得膜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膜产业前景广阔,水务投资我们会有所取舍,未来会更加聚焦于应用膜技术实现污废水资源化方面的项目。”
(本文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图表制作:梁枭)
记者手记|市场奖励聪明和勤奋的人
蓝伟光最大的特点是,他把学术和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采访结束,蓝伟光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亦学亦商、思维敏捷、快言快语、面对问题不回避,对三达膜未来的发展目标很清晰。
市场奖励聪明的人、勤奋的人,不那么聪明的人、懒惰的人则会被逐渐淘汰。这是我观察了这么多上市公司之后得出的结论。
市场的本质就是竞争,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倒爷”、“房叔”们发财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核心竞争力”。蓝伟光就是把学术转换为生产力,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之一。
蓝伟光的科学研究,给他带来了数十亿元的财富。这是市场对他聪明和勤奋的奖励,科创板正是他展示的舞台。
人民日报曾在评论中这样描述科创板的重要作用:“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科创板的企业家们,正在“科技强国”的战略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每经记者 赵李南
记者:赵李南
编辑:梁枭
视觉:帅灵茜
排版:梁枭 杨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