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常住人口以2500 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 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至2050 年,常住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疏解中心城过密人口,提高新城、新市镇的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城市空间绩效。新城人口密度达到1.2 万人/平方公里以上,新市镇人口密度达到1.0 万人/平方公里以上。发挥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推动90 分钟通勤范围内,与上海在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关系紧密的近沪地区及周边协同形成同城化都市圈格局。
区域航空机场群联动:推动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周边机场共同支撑以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扩展集疏运通道容量,构建空铁联运体系,建设北沿江城际、沪杭城际等机场群联络通道。加强通用机场的统一布局。
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强化南京、杭州、南通、宁波、湖州等5 个主要联系方向上国家铁路干线与高速公路通道的布局;提升沪宁、沪杭、沿江、沪通、沪湖、沿湾、沪甬等7 条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服务效率、能级和安全可靠性,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多种方式综合支撑的区域城际交通网络。
构筑“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
双环: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在市域双环之间通过生态间隔带实现中心城与外围以及主城片区之间生态空间互联互通。
九廊:宽度1000 米以上的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汇港、崇明等9 条生态走廊,构建市域生态骨架。
十区: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 片生态保育区,形成市域生态基底。
形成“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设施支撑、多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沿沪宁、沪杭、沪湖廊道,提升嘉定、松江、青浦等地区城镇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和对近沪地区的辐射服务能力;沿沪通、沿江、沿湾、沪甬廊道,优化外高桥、空港、临港等地区的产业功能,增强奉贤新城、南汇新城的综合性功能和门户作用。
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间组织效能:构建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实现上海市域1 小时交通出行可达。10 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达到95%左右,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主城区达到40%,新城达到30%。
在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础上,结合浦东国际机场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祝桥),形成4 个主要铁路客站;完善安亭北站、松江南站,新增杨行站、奉贤站、南汇站等,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优化调整南翔编组站功能,结合区域铁路网络在沪乍杭、沪通通道上研究控制新的铁路编组站。新增外高桥集装箱站,并以整合外移为原则,提升完善沿海通道上的徐行、四团等货运枢纽功能。
1、轨道交通
城际线:形成由21 条左右线路构成的市域公共交通骨架,规划总里程达到1000 公里以上。规划2 条联系重要交通枢纽、重点功能区和2-3 条深入中心城内部、贯穿主城区重要客流走廊的轨道快线,更新利用南何、北杨铁路支线、专用线等现状通道。建立9 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中心镇及近沪城镇的射线,新城与主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交通出行时间缩短至40 分钟以内。在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之间构建10 条左右联络线。通过市域枢纽节点转换和部分区段的跨线直通运行,实现多模式轨道交通系统之间的互联互补。
市区线:在主城区规划25 条、总里程1000 公里以上的市区线,其中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 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适度加密中心城北部、东部地区网络,加强对发展潜力地区和沿黄浦江等主要客流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研究新增线路的快慢线复合功能,在中环附近预留环线运行条件,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市级中心之间30-45 分钟互通可达。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及站点提升公共活动功能,加强轨道交通沿线新建和更新项目的控制和引导,加强土地集约、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局域线:在市域构建1000 公里以上的局域线网络。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金山、城桥、惠南等城镇圈构建以中运量轨道和中运量公交等为骨干的局域公共交通网络,并沿主要客流走廊构建城镇圈之间、主城片区和城镇圈之间的骨干线路。
中心城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至2035 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其中,中央活动区作为低碳出行实践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降低至15%以下。加强轨道交通网络支撑,确保主城副中心均有至少2 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研究新增线路预留快慢线功能的可行性。至2035 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达到60%。
综合货运枢纽:以港口、机场、铁路货站为核心,形成外高桥、浦东、虹桥、四团等以服务口岸物流为主,以及西北(徐行)、西南(新浜)、陆家浜(昆山)等以生活物资流通为主的综合货运枢纽。
专业物流中心:结合铁路货站、内河港区及公路运输通道,形成金山、安亭(嘉定)、宝山、长兴(崇明)、祝桥(浦东)、芦潮港(浦东)等以服务特种运输为主,以及松江、青浦、康桥(浦东)等以服务产业园区为主的专业物流中心。
物流配送中心:结合铁路货站、公路运输通道,规划布局服务城市物流集散的物流配送中心,并结合社区建立配送终端服务网点。
城市生活篇
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
1、主城区
主城区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区,以及高桥镇和高东镇紧邻中心城的地区,范围面积约1161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1400 万人。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区域,范围面积约664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1100 万人。强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级,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增加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就业水平和城市空间品质。
主城片区:规划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等4 个主城片区,范围面积约466 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300 万人。主城片区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强化生态安全、促进组团发展为空间优化的基本导向,围绕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产业转型和空间调整,适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产城融合。
2、新城
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培育成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按照大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规划常住人口约385 万人。
嘉定新城:沪宁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具有独特人文魅力和科技创新力,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人口约70 万人。
松江新城:沪杭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科教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山水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区域高等教育基地。规划人口约110 万人。
青浦新城:沪湖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规划人口约65 万人。
奉贤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辐射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生态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的智慧、宜居、低碳、健康城市。规划人口约75 万人。
南汇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先进制造、航运贸易、海洋产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产业科技创新、智慧文化创新为动力的改革开放先行试验区。规划人口约65 万人。
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提升地方性服务功能,发展形成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门户型节点城市。
3、新市镇
突出新市镇统筹镇区、集镇和周边乡村地区的作用,根据功能特点和职能差异,分为核心镇、中心镇和一般镇。
核心镇:主要指位于金山滨海地区的金山卫镇和山阳镇,以及崇明城桥地区的城桥镇。强化联动发展和区域带动能力,规划高等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按照不低于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和服务配置,加强对长三角区域以及周边镇乡地区的服务。
中心镇:主要指郊区位于发展廊道,且发展基础良好的城镇。包括罗店、安亭、南翔、江桥、朱家角、浦江、佘山、九亭、枫泾、朱泾、亭林、海湾、奉城、周浦、康桥、唐镇、曹路、惠南、祝桥、长兴、陈家镇等。中心镇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强化综合服务、特色产业功能,突出公共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引导作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紧凑布局,提升对区域的带动能力。其中,中心城周边的中心镇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与交通设施配置,提升建成区环境品质,强化空间管控,维护生态底线,控制人口增长,形成组团化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般镇:包括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独立型城镇。满足周边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就业需求,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
构建“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1、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
规划范围约75 平方公里,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作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加强历史城区内文化遗产和风貌的整体保护。
2、城市副中心
规划9 个主城副中心、5 个新城中心和2 个核心镇中心,作为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有全球城市的专业中心职能。中心城内提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3 个主城副中心的功能,新增金桥、张江2 个主城副中心。在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 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虹桥、川沙、吴淞、莘庄主城副中心。
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 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功能。
3、地区中心
结合地区人口规模与发展需求,实现公共服务与就业岗位均衡化布局,在主城区、新城以及部分新市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枢纽设置地区中心。
4、社区中心
将生活圈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每个生活圈内,规划形成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基本服务设施15 分钟步行可达,保障市民享有便捷舒适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活品质。
主城片区
1、虹桥片区
东至外环路,南至G50 沪渝高速,西至G15 沈海高速,北至G2 京沪高速,即虹桥商务区范围,片区面积86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50 万人。
培育虹桥主城副中心,聚焦枢纽、会展、商贸功能。形成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核心区)总部经济、东虹桥临空地区航空服务、西虹桥徐泾地区贸易会展、南虹桥华漕地区医疗教育、北虹桥江桥地区电子商务文体创意等功能组团。控制和建设G15 沈海高速、G50 沪渝高速两侧绿带,加快推进吴淞江两侧的生态空间建设。拓展虹桥枢纽交通疏解通道,增设机场联络线、嘉闵线等,增加南北向轨道交通线路,提高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至40%左右。打造新虹桥医学中心、会展、文化等高等级公共服务集聚区,适度新增高等级文体和教育设施。新增中小套型住房占比约80%,大幅度提高租赁性住房比例。
2、川沙片区
东至浦东运河,南至下盐公路,西至S3 沪奉高速,北至川杨河,包括川沙老镇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张江科学城及其周边地区,片区面积97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50 万人。
培育川沙主城副中心,促进张江、川沙、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各板块的联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功能。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创新产业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进一步集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结合外环绿带建设形成大型绿地空间。规划控制机场联络线和迪士尼枢纽,优化迪士尼接驳线,新增轨道交通线,加强片区与中心城、浦东枢纽的交通衔接,提高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至30%左右。提高路网密度,加强南北向道路交通联系。依托张江科学城、川沙镇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适度增加高等级教育、医疗卫生和文体设施数量。多途径提供多样化住宅产品,重点在张江科学城增加租赁性住房。
3、宝山片区
外环路至G1501 绕城高速之间的宝山南部地区,片区面积84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65 万人。
打造吴淞主城副中心,重点培育航运、商贸、科教研发等核心功能,预留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空间。促进顾村工业区转型升级,加强顾村、杨行、吴淞组团间的南北向绿化隔离,完善长江滨江绿地建设。适当增加跨外环路通道,提高慢行交通的连通性,增加南何支线、宝嘉线等轨道城际线,沿客流走廊增加轨道交通线路。完善组团内部轨道接驳系统,提高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至40%左右。重点新增高等级医疗卫生和文体设施,严格控制规划新增住宅用地,新增中小套型住房占比约80%,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
4、闵行片区
外环路以外闵行南部地区,片区面积199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135 万人。
强化莘庄主城副中心建设,结合轨道交通枢纽提升商贸综合服务功能。促进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产业转型提升,与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形成产业创新单元,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功能,培育颛桥、江川等地区中心。推动吴泾地区产业转型和空间留白,预留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空间。新增黄浦江滨江生态空间,建设吴泾、沪宁、申嘉湖等多条生态间隔带。新增轨道交通线路,加强闵行南部与中心城的联系,构建片区内部中运量轨道交通网络,提高轨道交通站点600 米用地覆盖率至40%左右。适当新增医疗卫生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控制规划新增住宅用地,新增中小套型住房占比约80%。对于颛桥和江川路等就业岗位较为集中的产业园区,适度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
临近上海市域边界城镇圈(嘉定安亭-青浦白鹤-江苏昆山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新埭、崇明东平-江苏海门海永-江苏启东启隆),促进规划共同研究编制,建立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实现功能布局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动上海和近沪地区一体化发展。市域范围内跨行政区的城镇圈(浦江-周浦-康桥-航头、亭林-叶榭、朱泾-泖港-吕巷-廊下等),重点完善跨行政区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交通衔接和生态保护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高效供给和出行低碳便捷。
按照15 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街道等基层管理需求划定,平均规模约3-5 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5 万-10 万人。突出功能复合和职住平衡,集中配置社区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以500 米步行范围为基准,划分包含一个或多个街坊的空间组团,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按照街区制的模式控制街坊尺度,创造活力街道界面,成为引导城市有机更新的空间组织模式。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向现状公共服务水平较薄弱地区倾斜的力度,逐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与覆盖度,以中心城行政区、主城片区、城镇圈为单元配置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至2035 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转换使用功能、复合利用。考虑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用地供给上作适度的弹性预留。
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等向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集聚。鼓励各街镇根据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及资源禀赋等,有针对性地配建社区级博物馆、美术馆、演出场馆等文化设施。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配置1 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 处社区图书馆。
教育设施:优先保障规划人口超过5 万人的城镇按实际学龄人口需求配置相应数量的高中,每个城镇圈配置1 所高水平的社区学院(区级)。按照社区适龄人口规模配置幼儿园、小学、初中,与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设置一个社区学校。
体育设施:优先在新城、核心镇和具有体育功能特色的城镇布局
区级体育场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每个社区配置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每8 万-12 万人配置1 处中型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每5万-8 万人配置1 处小型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结合新建绿地或现状绿地公园改扩建,布局中小型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引导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向人口集中的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布局,每个城镇圈至少配置1 处区域医疗中心、1 处康复医疗设施、1 处老年医疗护理设施和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布局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鼓励医疗卫生设施与养老设施等集中或邻近设置、复合使用。
为老服务设施:在青浦、松江等区新增市级养老机构。每个区至少有1 处以收住失能(含失智)老年人为主的区级机构养老设施,其中收住失智老人的床位不少于100 张。各街镇至少配置1 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加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老年活动室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至2035 年,全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老年人休闲福利及学习机构数量达到28 个左右。
以下内容可供周末打卡备用。
参考资料: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2018年1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