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答由 公众号 安徽人文地理『 ID:anhui2017』 原创,更多安徽地域分析请粉我哦。
12月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安徽整体被纳入长三角迎来重大发展利好
▼长三角发展示意图,制图@上骑艺林
与此同时
网络上质疑安徽
尤其质疑合肥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大意便是安徽与江浙沪发展差距巨大
合肥在长三角的定位与其自身实力不符
那么,合肥如今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
与南京、杭州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长三角夜景灯光图,标注@上骑艺林
以下节选了
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7个方面数据指标
对合肥、南京、杭州进行PK
|
综合经济实力
提到城市实力对比
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经济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衡量经济实力的数据指标
主要有GDP总量、财政收入、资金总量、三产占比
▼合肥体育馆,摄影师@剧中人
那么在第一回合的PK中
合宁杭的表现究竟如何?
?GDP
如今GDP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划等号
各类GDP排行榜层不出穷
反映在合肥身上
这些年合肥GDP一路狂奔
那么如今与宁杭的距离还有多远?
本文分别选取了
最近十年中2008年、2013年、2018年的数据
▼南京、杭州、合肥历年GDP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经过对比可发现
十年中合肥的GDP增幅达到了3.73倍
与此同时
南京的增幅是2.39倍
杭州的增幅是1.82倍
GDP增长倍数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速度
直白地说
过去十年
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南京和杭州
所以从发展速度上来说
合肥无疑是胜于南京、杭州
▼合肥30年城区变化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当然
很多人可能会说合肥的底子太差
所以增速才会更高
部分也是事实
那么换个角度
跟十年前相比
“长肥”后的合肥
在身高上与宁杭还有多大差距呢?
▼南京、杭州、合肥历年GDP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结果高下立判
十年间
合肥的“身高”
从相当于南京的44%、杭州的34%
一路长高到如今南京的61%、杭州的近60%
换句话说
如果南京、杭州是成年人
合肥以前就是个十岁小孩
经过几年青春期发育
如今已经脱胎换骨
有敢于一较高下的实力
?财政收入
政府的财政收入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钱袋子
财政收入充裕才能建地铁、建学校、建医院等等
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敲黑板!卖地收入不计入财政收入)
▼南京、杭州、合肥历年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合肥市政府的“钱袋子”
相当于南京、杭州的一半不到
看来在挣钱这方面还得继续努力了
?资金总量
所谓资金总量也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是比较城市金融能力强弱的重要参数
也是衡量城市经济活跃度的数据
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
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远眺巢湖边的滨湖新区,摄影@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说的明白点就是
资金总量越高的城市相对而言地位越高
经济越具有活力
▼南京、杭州、合肥历年资金总量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如图所知
2018年合肥资金总量
相当于南京的45%、杭州的39%
差距可谓相当明显
那么“资金总量”这门课
拖后腿的原因又是什么?
合肥的金融业发展较为滞后
缺少大金融企业总部
各类企业的实力不够强
尤其上市公司实力偏弱
这与拥有明星企业阿里巴巴的杭州形成鲜明对比
合肥吸纳安徽全省的资金能力较弱
毕竟隔壁还有个徽京
你懂的
?三产占比
相对来说
一座城市三产比重越高
城市经济越发达(个别旅游城市除外)
国内外发达城市莫不如此
三产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南京、杭州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
在三产方面占有先天优势
加之杭州还有数字经济加持
似乎合肥天生就是三产弱势群体
且听数字来说话
根据2018年三市的经济数据
合肥、南京、杭州的三大产业占比如下
▼2018年南京、杭州、合肥产业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再对比下2016年数据
▼2016年南京、杭州、合肥产业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得知
合肥的第三产业发展
与南京、杭州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反映了合肥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经济发展的阶段上还落后南京、杭州
但是
合肥三产比重首次突破50%
也标志着合肥从此进入三产为主的发展阶段
且进步速度是相当之快
短短两年就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
▼夜色合肥,摄影@上骑艺林
一句话总结:
合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确落后于南京、杭州
需要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
但已经从过去的质的差距
逐渐变成量的差距
大家都在同一个发展阶段PK
上市公司数量
上市公司的数量
反映了一座城市企业的活力和实力
上市公司越多则说明城市经济实力越强
那么上市公司这块合肥的表现又如何呢?
▼南京、杭州、合肥上市公司数量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看图说话
不得不佩服杭州企业的强大
杭州拥有148家上市公司
全国排名第4
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合肥的上市公司数量
相当于南京的56%
杭州的32%
差距明显
看来合肥的企业真的要多多加油了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
合肥好工作的机会要少于南京、杭州
▼总部位于合肥的科大讯飞,摄影师@剧中人
不过合肥也别气馁
合肥48家上市公司的成绩
虽然跟南京、杭州比不算好
但是依然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7
高于郑州、济南、西安、福州等周边省会城市
‖
人口竞争力
?常住人口数量
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
决定了城市的等级
以及配套的资源
决定了其成长的上限
也代表了它的经济发展活力水平
只有人口源源不断流入的城市
经济才会蓬勃发展
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
选取巢湖市、庐江县
划归合肥之后的2012年、2018年进行对比
▼南京、杭州、合肥历年常住人口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可以看出
杭州在这6年的人口增长已达百万
发展十分迅猛
也符合大家对杭州的认知
而合肥在6年时间内增长了50万
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人口
总体来说
合肥的人口增幅不及杭州
但高于南京
表现良好
也说明合肥对安徽的人口吸纳能力持续向好
?小学生在校人口
相对于常住人口
义务教育小学生在校人口的变化
更能真实反映城市的人口变化
(小学是100%入学,基本为常住人口,数据真实性更高)
▼南京、杭州、合肥小学生在校人口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2012—2018的六年间
合肥的小学生在校人口增幅是30.68%
低于南京
高于杭州
绝对数量超出南京近11万
反映了合肥的人口流入非常有竞争力
合肥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很强
|||
交通
经济发展
交通先行
一个城市的通达度
主要体现在交通上
这也是跟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
交通方面
主要以高铁车次及民航吞吐量为依据
来具体对比下合肥、南京、杭州的交通通达度如何
▼南京、杭州、合肥高铁动车车次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对比之下
南京不愧为交通枢纽
合肥高铁动车车次只有南京的一半不到
也只有杭州的58%
交通通达度真的是有差距
▼合肥高铁南站,图片@网络
PS:
虽然宣传上合肥是高铁时代的赢家
是米字型高铁枢纽
但目前米字型高铁枢纽
还有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并未完成
相信随着三个方向高铁网的完成
合肥的高铁动车车次必将有大幅提升
缩小差距甚至反超南京、杭州
?民航吞吐量
不看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早知合肥新桥机场吞吐量不给力
没想到竟然与杭州、南京机场差距一大截
2018年合肥新桥机场吞吐量
仅相当于杭州萧山机场的29%
南京禄口机场的38%
不过合肥新桥机场
吞吐量增速倒是很给力
达到了21.5%
可以说正在加速补短板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卫星图
合肥机场吞吐量薄弱的原因
无外乎自身经济发展需求还不够高
高铁竞争以及机场腹地客流量少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
合肥机场的客流来源地并非全省
面临着南京、徐州等机场的激烈竞争
可以说是虎口夺食了
相较于郑州、武汉等周边省会城市
也是很憋屈了
|||
收入及医疗水平
我们在一座城市生活、工作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收入
相对于一些机构发布的工资水平来说
人均可支配收入真实度更高
▼南京、杭州、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杭州不愧为民富大省省会
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对比之下
合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杭州的64%
有一定差距
但也并非遥不可及
?三甲医院
三甲医院的数量
代表了一座城市医疗水平如何
与社会发展程度紧密联系
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杭州、合肥三甲医院数量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合肥与杭州的三甲医院数量相近
差距不大
但南京的三甲医院数量
相当于杭州+合肥之和
医疗水平可想而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很多安徽人愿意去南京看病的原因
不仅仅是距离近
还有医疗水平的问题
不过
随着合肥新区的三甲医院都在建设
加之中科大与省立医院强强联合
相信合肥三甲医院数量会越来越多
医疗水平会越来越高
|||
高等院校
不管是985、211
还是如今的双一流
都反映了一座城市的高等教育实力
▼南京、杭州、合肥高等院校对比,制图@纸飞机的方向
在高等教育方面
南京实力强于杭州、合肥
科教实力国内前五
但合肥拥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三所211
其中中科大还是顶尖985
相比较而言
杭州就只有浙大一所985、211独苗
科教实力拖了后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片@网络
因此合肥高等院校实力虽然不及南京
但对于杭州还是有科教优势的
何况合肥还有中科大这个bug级别的存在
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如虎添翼
|||
总结
通过以上的内容
你是否更加清楚了合肥在长三角中的地位?
总体上来说
合肥近十几年来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
没有之一
不管是GDP增速还是常住人口增长
都名列前茅
如今这种发展势头还在持续
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合肥这座城市
带来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证明了合肥经济的活力
▼天鹅湖,摄影师@剧中人
合肥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弱势省会
一跃成为能与宁杭一较高下的种子选手
成就不可谓不大
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合肥的短板还有很多
交通通达度、上市公司数量、
三甲医院数量、高等院校
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亟需加强
▼合肥卫星图,制图@上骑艺林
毕竟GDP再高
这些指标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一张说走就走的机票
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会更强
总而言之
合肥过去的成绩如此巨大
是一座希望之城
与此相伴的是新崛起城市
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信会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都是公开的,看5年的报告差不多可以粗略了解
来自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的任先生应该明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市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壁垒,实现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所以,任先生的解决方案一定是靠天津回归河北,然后让天津连接冀东和冀南地区。然而这与承德和张家口的未来仍然没什么关系,仍然没什么意义。
华北平原北部的中心城市是北京,但北京却不能去做辐射华北的北京,只能去做中国的首都。于是,在这个先决条件下,最近数年(诸位应该知道是几年)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最终只是加强了北京的首都地位,连北京市政府都迁到了通县,成了离河北最近的北京市机构。
在整个过程里面,北京市放弃了原本比较发达(至少不比河北和天津落后)的工业,又变回了自辽太宗一朝以来常见的消费型城市。北京连消费模式都和外地不一样。外地的消费基本依靠市民,尤其是上海和广州这种发达地区。北京的消费靠进贡,很大程度上靠挥霍,也就是高端消费业。北京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型以上企业都有中央背景。
任先生既然举了北京人老舍笔下的京兆地方农民出身的洋车夫祥子(祥子与当时的北京人交流无障碍,显然来自北京官话区)为例,他也应该知道,祥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无法融入刘四爷和虎妞代表的食利阶层,即使刘四爷只是袍哥,靠坑蒙拐骗起家的食利阶层边缘人。只要祥子不能变成刘四爷,他就迟早会变成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变成二强子都算是造化,起码还有两个女儿。今天,北京仍然是一个平民百姓和食利阶层分野很大的城市,即使食利阶层内部分野也很明显。作为消费城市的北京,其创造最大税收的行业连自家的平民百姓都照顾不到。北京人(不论新旧,不论出身)的命运很简单,要么作为祥子的同乡,在拆迁时获取巨大利益,成为食利阶层的中层,从此开始挥霍的生活;要么进入国有单位,成为食利阶层的下层;要么就成为小说末尾的祥子,成为一个废物,还要被外地人戳脊梁骨。所谓“环保”,本质上是满足食利阶层欲求的方案,尤其是中上层食利阶层,是牺牲他人满足自己的方案,起码不能带来京津冀的产业升级。至于“高考”,算是上层食利阶层对下层的利益赎买,但实际上因为高端教育资源的垄断,让利并不多。结果造成了整个华北发展的可笑景象。
以上的问题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存在,但因为北京没有甚至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产业,却空有一大批消费者,还不允许为消费者服务的人存在,北京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而且是越来越突出。这样的北京,连自己人都辐射不到,遑论辐射河北?
顺便说一句,北京能够被南方人说成是美食荒漠,除了南方人不习惯鲁菜大系的烹饪方法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北京稍成规模的餐饮企业基本面向中端消费市场,对低端消费根本就不重视,又好吃又便宜的饭菜几乎没有。餐饮业是和市民生活非常密切的行业,知道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一切问题的本质,在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中国又自有我们都知道的国情在此。北京天然是中国的首都,任先生又不能详细说明中国的我们都知道的国情,那他关于自己家乡美好的发展愿望在现阶段只能是空想。
最后还得说一句,就算北京可以充当华北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照顾到的仍然只能是三河、廊坊、固安、涿州这样的近畿平原地区和铁路沿线,拉动冀南县市都有困难,只是冀南地区发展制造业会更顺利一些。如果北京不是首都,冀北县市可能连现在的发展机遇都没有。
在北京不可能不是首都的前提下,河北现在第一步该做的是裁县撤市,把全省167个县级行政单位裁去一半,把政府资金的空耗问题先缓解一下(山东省人口比河北多3000万,县级行政单位136个;广东省人口比河北多5000万,县级行政单位122个;河南省人口比河北多2400万,县级行政单位157个。即使按河南的县级行政区设置,河北县级行政单位有120个也足够了),然后把雄安三县市、河间、三河、涿州、定州这样的边界地区大的县级市升级,以更小的区域范围调整产业规划,缓解大市边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或者河北省里和地方抢地圈地的局面。至于康保、沽源、平泉、阜平这样的地区,属实难救,只能弃之(生态涵养)了。
督工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一本正经地提出一些连“太理想了”都算不上的解决方案,以达到让大家必须正视大象的存在之目的。
什么叫马逆,这就是马逆~
因为某种更为基础的原因,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底层收入增长,那么必须维持一种向上的意向去支撑希望。
其中(在尽量少动现有蛋糕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就是产业升级。
不然怎么办,魏玛德国的历史就在那里放着呢。
这个判断是不完全正确。他们以为产业升级了,经济就发展了。有了芯片了,经济就可以打败美国了。
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发展来看。1960年代80年代后美国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和消费转移的节奏明显加快。从1970-1980,美国第三产业GDP占比仅从61%提高到63.6%,仅提高2.6个百分比。从1980-1990,第三产业占比从63.6%提高到70%,提升了6.4个百分点,结构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GDP支出法角度,私人部门消费在GDP中占比在80年代后趋势提升,
众所周知,现代制造业需要人口是极少的,比如现代汽车制造,现代飞机制造,现代芯片制造,现代原创药制造,需要制造业人口都很少。那么你即使结构升级提升了制造业GDP,但是大量人口还是没有工作。贫富差距反而会继续拉大。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看他并不是一头脑扎进制造业打转。而是一方面用科技提升制造业,一方面不断经济转型。而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占比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45年水平。而那个时候美国人均GDP只有2450美元,就有和中国现在相当的服务业GDP占比,在美国经历了电气化工业革命数十年后,继续进入计算机工业革命,服务业占比非但没下降,而且还在继续攀升到超过80%。服务业发展是不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呢?
是直接结果,却不是必然结果。因为产业发展了,有钱的人更多消费更多,工人收入也提高了,自然有更多钱来消费,提高服务业占比。但为何这却不是必然的。因为美国的资产税征收很早,1792年就开始征收房产税,而不需要卖地拿收入。制造业能大幅度推动服务业,前提是社会能让失业的人饿不死,而饿不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税收普及社会搂底制度。有个人破产制度让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如果只有制造业大发展,那么会出现什么结局呢?参与者收入更高,社会贫富差距更加加大,政府税收提高有限,虽然有部分员工收入会提高,但是社会更多员工不参与这些行业,收入提高非常有限。最终造成的是。少部分人的消费提高了,但是社会总体基本上提高有限。
现代中国最紧迫的任务恰恰是立即通过资产税抑制贫富差距,增强福利待遇,再这个基础下继续搞产业升级。否则今天的难题依然还是明天的难题,即消费萎靡。
之前我曾经计算过,全世界的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全给中国做都无法将中国拉入发达国家。其根源就在于服务业不大力发展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因为过去几十年,很多中国人,都以为是中国工业不发达,现在中国工业总量世界第一了,认为是中国工业质量不高,其实即使产业升级全部成功,什么芯片,飞机,原创药全部都能自己做。依然无法大幅度提高GDP,制造业的利润要外溢到服务业上去,前提就是二次分配要做好,税收不仅要收上去,而且要用的好。
其实和中国工业占比差距不大的欧洲早已进入了发达国家,其根源是他的福利制度比美国做的更好。这就是社会二次分配做的好,给全社会带来的推动。现在看起来,很多人都以为经济发展要靠制造业,这是纯粹片面的看法,经济发展和二次分配相关度极高。不是只有无脑生产再生产才能发展经济,你给人提供各种服务便利也是在提高经济,更提高就业。
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所谓的突破芯片后面还有突破飞机制造,还要突破原创药发明,还要突破各类先进设备制造,这根本不是短短10来年就能做到的。而进行社会二次分配变化,却是一届政府就可以做到。你说什么才是最紧迫的任务?
面对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施家将分享目前我们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希望这篇回答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在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能源架构重组,新能源的建设和应用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路疾驰。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已指出: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主线任务,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
作为一家致力于以技术助力实现能源韧性和零碳能源数字化的企业,我们已帮助大量企业开启了数字化与电气化双转型“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各项最新发布结果,总结出以下数据&趋势:
近期,国家能源局于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建设与运行情况: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299万千瓦;风电平均利用率96.7%,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全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7,842万千瓦;光伏发电利用率98.2%,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我国新能源不仅在并网容量上实现快速增长,对现有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自“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建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根据各地优势资源禀赋、集中建设的集中式新能源基地,通过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电网实现跨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各地自发建设、自用自发的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例如通过推进用户侧新能源建设等形式,有效利用各地园区、企业、民居等屋顶光照资源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分散方式、小容量接入电网,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就地消纳。
根据上述内容,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今天,行业未来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应对路径?对此,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回答是——通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赋能高耗能企业成为产消者”。
色的能源,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增加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构建更为高效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在这方面,施耐德电气通过完整的未来电网解决方案,在新能源发电及消纳方面提供创新技术和应用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清洁低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核心
?安全灵活-夯实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基础
?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的“灵魂”
?市场化-辅助电力系统运转的新动力
Frederic Godemel认为:”成功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挑战包括分布式能源集成、适当的能源政策和工业流程电气化。”但在目前,有78%的工业部门尚未实现电气化,推动需求侧的电气化,特别是工业过程的电气化同样是关键挑战。如果工业企业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运营的电气化,例如利用电能实现工业加热及物料运输过程,充分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和微电网系统,或通过采购使用绿色电力,提升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不仅有利于推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转型,也能够带来可观的环境效应。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地带和各省市工业园区,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转型空间。但目前行业有关能源的讨论,大部分围绕供给侧展开,包括涉及核能、非核能、煤、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施耐德电气认为,驱动行业能源转型,或者说帮助企业化解目前的机遇和挑战,便要从需求侧出发。例如,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能源转型技术支持,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或是为建筑实现电气化的智慧升级,通过全面的数字化手段提高楼宇供热效率、减缓运维压力,开启能源“自产自销”模式……在施家看来,只有站在未来能源格局角度,赋予企业减碳能力,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而施家未来电网解决方案中的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恰恰能够成为“解锁”这一可能的金钥匙。我们以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作为核心,采用基于AI的独有优化控制算法,助力企业充分利用本地部署的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设备、柔性负荷等资源,并加强运营及业务能力。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各设备的运转情况及能效,并根据实时电价、天气数据及用电量,适时调整资源调配,让厂区和园区实现从新能源发电端,到电能储存、负荷用电需求的完美平衡,成为一个积极贡献低碳转型价值的能源“产消者”。
并且,我们上述所提到的种种并非是“畅想,在这些地方,EcoStruxure?微电网已走入现实,成为切实推动企业能源转型的“加速剂”:
由施耐德电气携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国网无锡综合能源公司共同打造。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基于智能AI算法大幅度提升了能源调度的性能,提升了对能源消费和本地生产的预测能力。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园区实现分布式光伏的100%利用,工厂运营阶段平均度电成本降低7%。
受益于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施耐德电气北京工厂显著提高了工厂新能源电力的渗透率和经济效益,配合节能改造等手段,能够达成一年中节约10万度电、三年内能源消耗降低10%的成果。
施耐德电气认为,助力更多的企业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利用微电网解决方案有效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促进新能源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是支持构建和完善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项有力举措。在未来,施家期待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能源“产消者”的行列,在实现自身能源管理优化、企业可持续转型的同时,不断丰富新型电力系统用户侧综合能源利用的场景和生态,为自身和社会解锁更多的低碳价值。
点击下载行业白皮书资料,了解我们如何以电气化赋能可持续未来。
配电网及新型电力系统白皮书合集很高兴认识你!这是@施耐德电气的官方知乎账号,施耐德电气是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引领数字化转型以实现高效和可持续。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另外,我们是法国企业,并且我们不卖钢笔:)
原文链接:全国代表性城市就业结构大数据:各城高新、制造、文化产业从业情况
山川网:在区域经济领域中,有一个名次的出镜率非常之高,它就是“产业结构”。过去这些年,我们谈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必谈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情况。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必谈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那么,究竟什么是产业结构,它与区域居民的生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官方定义上,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听上去,有些抽象对吧?
在通俗的理解上,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而研究产业机构,则是研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下,不同产业结构之间如何组合搭配,才能够使得国民生活整体最优化。这里,产业结构与国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
最简单来看,就是区域间不同的产业结构,能够到带来截然不同的当地居民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同时,还能够深远影响城市未来的长期发展情况。年轻人毕业后所选择的就业方向,本质上就是在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产业结构环境。
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月均7542元),比上年增长9.8%(名义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月均4467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2018年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
在统计局数据中,是按照“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两部分进行数据发布的。其中,前者在各项数据上都要明显高于后者。根据2019年最新数据,后者约为前者的59%。
不过考虑到现实职场中,在私营单位就业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里我们我们也重点分享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2019年度平均工资情况——
分四大区域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9471元(月均4956元)、46777元(月均3898元)、43927元(月均3661元)和39861元(月均33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7%、6.7%、7.0%和7.5%。
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5301元(月均7108元),金融业76107元(月均634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7642元(月均5657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9倍、1.42倍和1.26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7760元(月均3147元),住宿和餐饮业42424元(月均3535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3926元(月均3661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79%和82%。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是小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普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沿海地区城市收入高,其本质上是在讲沿海地区城市的高薪岗位更多,从而拉高了整体数据的平均值。
那么更多的高薪岗位背后的又是什么呢?是更为发达的高新产业。产业创造岗位,岗位吸引人才,人才带来活力,活力激发创新,创新再造产业,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良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
根据此前全国四经普的相关数据,综合第一财经的初步整理,我们重新制作了上面的“全国26座代表性城市就业结构大数据”表格。
在上述表格中,我们暂且按照四经普给出的各城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作为基本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该数据并不能囊括对应城市的所有就业人口,而仅能够作为一定程度上反应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就业情况的参考。
在分行业项目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作为四项重点考察的行业从业者数据目标行业。很大程度上在于,上述行业对于现阶段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有较强的代表性。
整体来看,中国代表型城市城镇化进程走的道路基本都是先通过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实现对应居民整体的就业和脱贫,再通过向科技、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对应居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
同时,在上文之中,我们已经介绍到。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都是相对的高薪行业。
同时,从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来看,信息行业和科研行业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代表性城市群)最重要的产业升级转型方向。所以,我们将这两大行业作为各城市高新产业的代表。
制造业则是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程,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普遍亟待有更多的产业转移的目标方向。在代表性城市中,部分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制造业大市,目前也纷纷进入了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是一刀切降低制造业占比,提升服务业占比就万事大吉的。制造业行业内部本身差别即十分巨大,同样是制造业,来料加工型企业和自主研发型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差别明显,自然能够给予员工的收入也差别巨大。制造业大市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低端制造业走量,无法完成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以应对下一轮的经济形势压力与危机。
而文体娱乐业,是我们认为在下一个阶段内,在信息产业、科研产业之外,又一个新兴的高薪产业族群。从中国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经走到了文化复兴,文化繁荣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时代节点。所以,这也是未来我们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关注点。
根据中国工信部此前发布的《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
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1768亿元,同比增长15.4%。
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9362亿元,同比增长9.9%;人均实现业务收入106.6万元,同比增长8.7%。
2019年末,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人,同比增长4.7%。从业人员工资总额9086亿元,同比增长11.8%。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加快增长。2019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7157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79.6%。
中部和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3655亿元和8607亿元,同比增长22.2%和18.1%;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5.1%和12.0%,比上年提高0.1个和0.6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50亿元,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3.3%。
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软件市场业务的区域集中度较高,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共完成收入45623亿元,占全国软件业比重的63.6%。
那么,具体到全国26座代表性城市之上,各城市的信息产业、科研产业就业人数情况具体如何,特别是上述两大高新产业从业者人数占比地区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的比值如何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首都北京的高新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在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还是在科研产业从业人数,相较同期国内其他城市均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数据样本中的1361万从业者中,合计共有高达279.3万人从事信息和科研相关的高新产业,高新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总量也达到了20.5%,这也是国内代表性城市中唯一能够达到如此水平的城市。
北京之外,高新产业从业者占比数据紧随其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大市南京。南京市同期13.9%的高新产业从业人数,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表现依旧突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市数据中的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相对仍存在短板,这与南京市自身法人单位总量有密切关系。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高校集群城市及科研创新城市,目前南京市非私营的科研创新发展十分领先突出,并且为未来南京市走科技创新道路奠定了坚定基础。但与此同时,南京市仍应全面加速民营科技创新的发展,成为未来中国最重要科创高地之一。
在表格之中,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超过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上海、济南。我们发现,上述城市有较大的共同点:其一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其二均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高校集群);其三均为区域枢纽性城市。
而在表格之中,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低于4%的城市,分别是:佛山、宁波、东莞、泉州、温州,均为中国代表性的制造业大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在部分数据缺失的原因,所以江苏的代表性制造业大市并没有出现在表格之中。但参考各项相关数据,我们认为苏锡二市在产业结构上与上述五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那么上述城市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其一是行政级别相对较低,一般为普通地级市;其二是经济规模整体较大,在所在省份能稳定站在头部或第二阵营;其三是过去在制造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向高新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摸索转型之路。
在区域经济的一些相关观点中,普遍有一种伴随着从业者年龄增加,由于生活压力开始纷纷转向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经济规模尚可城市的风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事实上就在于上述城市的高新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应行业岗位不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第二产业体量巨大,但普遍分散在所在城市的下属县城乡镇,中心城市羸弱难以有效发展服务业的样本城市中,表现将尤为突出。这对于对应城市未来长期的发展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过去我们长期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中国,没有中心城市羸弱的大城市。发展较好的中等城市想要更上一层楼市,一定要打造自身强有力的中心城区。。
关于制造业的事情,此前我们已经讲过了不少,特别是前不久我们讲到的关于中国各省及代表型城市的外贸依存度时,曾重点讲到过,制造业大市一定要使得自身外贸依存度可防可控,在面对接下来世界复杂混乱的国际形势中泰然处之,不太过被动。
从今天我们采取的数据样本看,制造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在30%以上的城市,都可以称作是中国代表性的制造业大市,是过去“中国制造”的重要符号性城市。但是未来能够成功转向“中国智造”,还需要未来长期的关注。
26座代表性城市中,东莞、佛山、泉州、宁波、温州、深圳、青岛等7城符合上述数据标准。其中,东莞和佛山的数据尤为突出,制造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已经超过50%,东莞市甚至超过了60%。
而根据此前我们安排推送的2020年第一季度及上半年代表型城市经济报,上述二市都是今年经济发展受挫十分明显的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深刻影响了上述城市在抵御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经济不确定性趋势的能力。
同时我们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呈现出省域双中心或多中心的大背景下,普遍沿海城市走制造业立市路线,生活城市走综合性发展路线。在21世纪开头的前十几年间,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曾经带给沿海的制造业大市以经济迅速腾飞的机会,特别是在山东和江苏二省,其代表性制造业大市青岛和苏州,经济总量长期高于各自省会。
但是伴随着中国逐渐走过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外贸依赖区间,强调拉动内需与内部创新后,省会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科创优势开始逐渐强势凸显,进入到了所在省份的全新发展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在区域经济资源的调配上出现一定的改变,也会触及到一些固有的利益。而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保持区域经济不断良性迭代,持续向前。
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北京,如果单纯从产业升级角度来看,北京市是目前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市,其现阶段制造业从业人数已经不足10%,大量的制造业在过去的这些年间都已陆续迁出北京。北京现阶段产业的结构的高端化,事实上已经远超中国平均水平。
所在在此前的上半年中国区域经济成绩解读之中,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北京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定位十分特殊,其基本不与其他城市处于同一维度。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对比出的优势,更多还在于许多没有数据,但是众所周知的绝对 性优势之上。
所以我所强调的弱化其他城市与京沪对比的初衷,事实上是在避免大家过度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聊完了上面相对严肃的五千多字后,终于到了本文的最后章节,也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个话题。关于中国各区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
和某些非常数字化的指数不同,如果说那些数据更多偏向于理工科的话,那么文化艺术产业本身就是偏向于文科生的爱好,而文科生从骨子里,事实上是不太愿意动辄用数字来判断文化的高低强弱的,或者说是不屑于。
和上文中我们讲到的信息产业、科创产业及制造业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还是绝对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弱国。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本身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点大家从下面的各地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对比上文中的各行业就能够看出端倪。
另一方面,是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商业化档次还太低。我们一度停留在所谓的知识付费阶段,这是非常尴尬而令人感到难过的。什么叫知识付费,就是一些人已经懒到我都不想动动脑筋将文化艺术生成作品,干脆就像一步到位,直接把所谓的“知识”卖成钱了。现在风口过了,只剩下一地鸡毛,原来能用来卖的“知识”根本就不叫知识。
与此同时,在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大国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新兴国家,没什么文化底蕴的美国,却每年拍出一大堆的好莱坞大片,从中国电影市场上赚回一桶又一桶的真金白银。而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
而具体到城市来看,中国哪些城市,具有先天性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基因与优势呢?显而易见,当然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
从文体娱乐从业者总量来看,放眼全国数据样本能够超过10万人的城市凤毛麟角,仅有北京、重庆、广州、上海四城。事实上,上述四城还是占了人口总量突出的优势,我们还是需要看文化产业从业者占比情况。
从占比来看,能够占到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北京、长沙、南京、西安、重庆,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基本在1.4%~2.8%之间。
而再往后看,第六位到第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沈阳、成都、郑州、石家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也仅仅是超过了1.2%而已。
低吗?很低很低。从成长性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国未来起码应该有十座城市,文化产业从业者能够达到5%,乃至更多。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真的能够再现历史上中国文化最繁盛的唐宋时期的水平。国人能够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同时能够向世界充分传播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能够从中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乐趣。
2019全年: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广东篇 丨 山东篇 丨 安徽篇 丨 重庆篇 丨 江西篇 丨 各大区GDP对比 丨 城市三十强 丨 城市二十强 丨长江经济带 丨 各省人均收入 丨 各省GDP增速 丨 各省GDP总量 丨 各省GDP实现情况 丨 29省市GDP增速目标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社消大数据 丨 外贸依存度 丨 头部24城新格局 丨 上半年GDP20强 丨 安徽16地市 丨 上半年27省GDP 丨 上半年各省市收入 丨 成渝双城经济圈 丨 通沪铁路 丨 商合杭高铁 丨 魔幻2020 丨 新型城镇化县城 丨 儿童人口占比 丨 西部大开发20年 丨 一季度河北各市收入 丨 一季度各省财政收入 丨 一季度广东各市GDP 丨 贫困农民月入1073元 丨 一季度城市GDP 丨 长三角机场群 丨 一季度各省GDP 丨 一季度各省收入 丨 杭州地铁补短板 丨 疫情人口管理 丨 合肥徐州地铁建设 丨 北方人迁居长三角
人文:隐秘的角落 丨 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人润美国,产业润墨西哥
?
特朗普在任期内,大力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尤其是从中国流回美国。
但是这么做想想都知道是很难做到的,结果也表明成效甚微。
原因很简单,现在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的中国,年轻人就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想进厂打工了。在人均GDP是中国好几倍的美国,美国人又能有多少愿意进厂打工呢?
美国人不愿进厂打工,自然也不情愿干那些低薪职业。那低薪职业都是谁在干呢?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些脏活累活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干得多。正如我们之前在《非法移民是这个国家的福报》里提到的那样,约50%的农场工人(超过100万人)是“非法移民”,而这可能还是被大大低估的数字。
墨西哥人均GDP还略低于中国,就在美国边上。这就让很多墨西哥人发现,尽管在美国干脏活累活,但收入还是比待在墨西哥高,很多墨西哥人也就铤而走险润去美国。今年6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一辆被遗弃的卡车内发现大量移民遗体,死者中就有不少是墨西哥人。
但换个角度看,墨西哥人工成本比美国低很多,距离美国又近,还有自由贸易协定,是面向美国市场的企业投资的一个还不错的选项。
不要小看离美国近这个因素,它也是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将一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从墨西哥运到美国仅需要1周时间,花费仅1800美元,而从中国运到美国则需要5周时间,花费达4300美元。
所以在推动制造业流出中国的时候,尽管并不情愿,但特朗普政府显然把墨西哥当成了一个美国之外的备选项,如果无法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流到墨西哥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特朗普任内,国内比较关注特朗普发动对中国贸易战,对中国产品施加巨额关税,却比较容易忽略其在整合北美上的努力。
此前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协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运转了二十多年后, 要求重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于是《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于2020年生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其中就包括:
汽车零部件的75%必须在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生产,才能享受零关税;到2023年,零关税汽车40%-45%的零部件必须由时薪最低16美元的工人生产(墨西哥最低时薪显然远低于这个数)。
汽车零部件的75%必须在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生产,明显是要尽量把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排除在外,某种程度上排除的就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而在中国被加征高额关税后,这就是引诱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移到关税更低的墨西哥。
而零关税汽车40%-45%的零部件必须由时薪最低16美元的工人生产,这一条款则是想要把墨西哥低时薪的优势拉平,最终还是想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移到美国。
特朗普政府在条款中加了不少算计。
美国留不住产业,只能留墨西哥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重新签订《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的措施,吸引了很多美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
当然,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早就在1994年生效了,美国以前就有很多企业转移到墨西哥。这些企业一般往邻近美国的墨西哥北部转移,甚至导致墨西哥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美国和墨西哥经济进一步绑定。墨西哥当地民族工业被挤垮,外资在墨西哥来去自由。跨国公司在墨西哥利用人力成本优势生产,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已经是常见模式了。墨西哥总出口额中的80%左右是面向美国的。
虽然特朗普任内加关税针对最厉害的是中国,但他想的是最好把制造业转移回美国。他对美国制造业转移到墨西哥也很不满,曾在2017年初候任的时候就批评了通用汽车从墨西哥工厂进口部分雪佛兰科鲁兹紧凑型轿车。
通用汽车则回应称,通用汽车不会把在墨西哥的小型汽车生产线转移到美国。
毕竟墨西哥确实有成本优势,会促使美国企业做出转移生产到那里的决策。
美国企业,如运动相机品牌GoPro、玩具厂商孩之宝、运动服饰品牌耐克等,早就在墨西哥制造产品了。
美国向墨西哥转移产业,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汽车产业。
可能很多人对墨西哥汽车工业水平没有什么概念。
事实上,如果单论产量,墨西哥是全球第七大汽车制造国。2021年,墨西哥汽车产量高达315万辆。
然而这些汽车基本都是在墨西哥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主要用于出口美国。去年生产的这315万辆汽车里,就有九成出口到了美国,以至于墨西哥人民想买车,还得从印度、中国、巴西等国家进口。
福特、通用等美国汽车企业,也在墨西哥设有工厂,生产汽车销往美国。
刚才提到特朗普批评通用把工厂开到墨西哥,其实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期间就曾公开批评福特将在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兴建新厂的计划。
特朗普成为候任总统后,福特放弃了在墨西哥兴建新工厂的计划。
然而半年后福特宣布,将把福克斯轿车的生产线从美国迁往中国。
可见成本优势就在那里,不是政治人物张嘴就能抹平的,如果不能去墨西哥生产汽车,美国车企宁愿选择中国。
特朗普下台后,这些汽车企业更是演都不演了。去年通用宣布,将向墨西哥的一座工厂投资10亿美元,于2023年在处于美墨边境的科阿韦拉州生产电动汽车。
此举招来了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批评,称美国政府正为电动汽车提供补贴,通用却选择在墨西哥生产电动汽车,这是打美国纳税人和美国工人的脸。
大概现在某些美国政治人物想明白了,与其让这些企业转移到中国,还不如转移到墨西哥呢。
今年美国众议院就有人提出《西半球近岸外包法案》,将为把工厂从中国迁往拉丁美洲的公司提供低息贷款,项目支持资金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由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管理。
这等于是打算从中国出口商品那里征税,去养活拉丁美洲制造业了。
美国市场太香,中国企业去墨西哥
?
美国政治人物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制造业回流本土已经不现实,想要遏制中国崛起,把制造业转移出中国就行,放在墨西哥就不错。
而且把制造业转移到墨西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制造业转移是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会跟着去墨西哥。
就以汽车产业为例,美国汽车厂商转移到墨西哥,相关供应链企业也会转移到墨西哥。
比如今年4月LG与麦格纳宣布,其合资公司拟投资1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预计2023年完工,届时将生产电机、逆变器和车载充电器,向通用汽车电动汽车平台供货。
汽车产业供应链上的中国公司,也会跟着去墨西哥投资。
前段时间有外媒报道宁德时代正在考虑投资50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两座以上的工厂,为特斯拉和福特汽车供应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对此并未回应。
模塑科技则早已在墨西哥开了工厂,为特斯拉供货Modle Y的保险杠。
均胜电子旗下普瑞公司将在墨西哥新建一所高端的汽车电子工程开发中心。
东山精密则打算在墨西哥成立孙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
另外,即使不考虑相关供应链因素,美国对中国加关税后,为了保住美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得去投资免关税的墨西哥。
三年前,中国出口彩电尚占据美国进口彩电市场六成份额,现在则是墨西哥出口的彩电占据了美国市场六成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海信、TCL等中国厂家投资在墨西哥的彩电工厂。
如果中国彩电企业不去墨西哥投资,那占据北美彩电市场的就是日本、韩国企业。目前韩国三星、LG仍在北美彩电市场居于龙头地位。
海信不仅在墨西哥投资造彩电,还在建设其在墨西哥的白色家电工业园,投产后主要面向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生产冰箱、洗衣机、烤箱和空调等家电产品。
墨西哥是美洲地区冰箱冷柜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2021年墨西哥生产近1200万台冰箱及冷柜产品,其中近八成产品用于出口,出口产品中近七成出口到了美国。
此外,美的、格力也打算在墨西哥投资建厂。
类似的,这些出海的中国企业在北美市场也面对欧美品牌的竞争,欧美品牌也在墨西哥投资建厂。
比如美国品牌惠而浦去年公告,将投资1.2亿美元扩建位于墨西哥科阿韦拉州的工厂,以提升冰箱产能。德国博世公司计划在墨西哥建新工厂,生产专为满足北美市场消费者的大容量冰箱。
国内一些家具企业,也在墨西哥投资建厂,面向北美市场生产。
家具企业在墨西哥面向北美市场生产,物流周期大为缩短。而且美国和加拿大盛产优质木材,原材料供应上也比国内更方便。
起风了,但墨西哥还能飞多久?
?
短期看,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加深了中国和墨西哥之间的经济联系。
墨西哥制造业很多领域系统性不强,产业链上很多零部件难以从本地企业得到供应。比如中国和欧美企业在墨西哥投资造冰箱,可是关键部件压缩机还得从中国进口,2021年中国冰箱、冷柜压缩机出口至墨西哥数量为636.7万,同比增长80.3%。
反映到双边贸易上就是,中国是墨西哥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墨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9%。
但长期看,中国企业已经在墨西哥投资了,必须把在本地生产的零部件提高到一定比例,以满足《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的免税要求。
这就意味着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逐渐搬到墨西哥。像搬到墨西哥的家具企业,也会带着做海绵、纸箱、塑料件的企业搬到墨西哥。
从墨西哥的角度看,美国已经很难把制造业转移回国内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产业链的“区域化”、“近岸化”,让制造业流出中国,转移到美国邻近的国家,以实现与中国的逐渐脱钩。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压、高额关税以及对墨西哥零关税、开放市场,是墨西哥补齐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大好时机。
中国的崛起,美国打压中国,给墨西哥乃至其它拉美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统战价值。被美国予取予求的“后花园”,现在也可以被美国争取一下了。
机会来了,墨西哥也得自己争气。
墨西哥政府正加大力度开发“美墨加走廊”,预计总投资3000亿美元,计划在墨西哥锡那罗亚州和美国得克萨斯州之间建立一条新铁路物流路线。
墨西哥瓦哈卡州特万特佩克地峡跨洋走廊的工厂建设也在紧张推进当中,初期目标是组建10个工业园区,为即将离开亚洲、落户本地的公司提供一系列税收激励措施。
然而目前墨西哥在产业转移商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
抛开这项优势,墨西哥的优势就没多少了。
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在WIPO的全球创新指标上的总体得分高于墨西哥。相比来看,墨西哥在商业法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评级不高,在法律保护方面的得分较低。
假如美国迫于通胀压力,降低对中国的关税,墨西哥竞争力怕是要接着降低。
另外,墨西哥还要注意和美国的政治、经济争端。
最近美国就能源政策向墨西哥施压,称墨西哥现有政策不公平地偏袒墨西哥的国有电力和石油公司,同行业内美国的公司和清洁能源供应商面临不公平对待。美国要求通过谈判解决这一争端,但最终可能对墨西哥实施贸易制裁。
墨西哥总统就表示,不希望《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破裂。
墨西哥想承接更多产业转移,说到底还是要看美国脸色,小心应对。
参考资料:
模塑科技:墨西哥工厂为特斯拉供货Modle Y的保险杠 https://www.cls.cn/detail/1060612
均胜电子旗下普瑞将建墨西哥工程开发中心 https://www.cls.cn/detail/1024507
东山精密:拟设海外孙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零部件等 https://www.cls.cn/detail/1017207
LG与麦格纳合资公司拟投资1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 供货通用汽车 https://www.cls.cn/detail/991576
美国得州“移民卡车”悲剧遇难人数超50人 两党上演“甩锅绝技” https://www.yicai.com/news/101460397.html
美国供应链外包从“近岸”转向“友岸”,企业实际转移为何不多?_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https://www.ciis.org.cn/yjcg/sspl/202207/t20220715_8635.html
通用汽车CEO回应特朗普:不会把墨西哥生产线搬回美国 https://www.yicai.com/news/5200635.html
墨西哥仍是全球第七大汽车生产国_中国贸易报 https://www.chinatradenews.com.cn/epaper/content/2022-03/29/content_77502.htm
福特汽车将把福克斯生产线迁至中国 https://www.yicai.com/news/5304626.html
通用将投资10亿美元在墨西哥生产电动汽车 https://auto.cctv.com/2021/05/06/ARTI5w8ybzHZtDSCnlvYQExP210506.shtml
福特放弃在墨西哥的建厂计划 特朗普点赞|界面新闻 · 汽车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51164.html
财联社7月28日电,墨西哥总统表示,墨西哥不希望美墨加贸易协定破裂。 https://www.cls.cn/detail/1084749
美国就能源政策向墨西哥施压 称美能源公司面临不公平对待 https://www.cls.cn/detail/1077059
墨西哥为何没能把供应链吸引回北美?为何竞争不过东南亚?|全球贸易观察 https://www.yicai.com/news/101181565.html
宁德时代或斥资50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为特斯拉等供应电池|界面新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764405.html
中国家电企业对墨西哥的投资升温 | 大国造物 https://www.yicai.com/news/101480818.html
产业转移真相|墨西哥:美国回流替代地_公司频道_财新网 https://companies.caixin.com/2022-06-26/101904387.html
谁在向美国出口彩电:三年时间,墨西哥取代中国已占据其六成市场| 大国造物 https://www.yicai.com/news/101479917.html
商务部:2021年中墨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_自贸区连线_澎湃新闻-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36681
章婕妤, 步少华. 美墨制造业产业链"近岸外包"的进展,动因和影响[J]. 拉丁美洲研究.
寇佳丽. 墨西哥制造业升级不易[J]. 经济, 2020(9):4.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很多人提到了最近宁波港等港口出现集装箱爆棚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是国贸专业的人,虽然我没从事这个行业,但是我一大把朋友都在上海、广州等地从事各种货代、报关、跨境电商,不少都是全球订货,印度、东南亚全球飞的人士,但是我经过询问并没有发现很多人说的单子突然断崖下滑、宁可支付违约金也要退货的现象
科普一个常识,大宗海运走的是FOB,这玩意违约金是货物的几倍价格!还是开出信用证的银行直接扣款!一般扔货方式都是不去港口取货,相当于扔了,从来没听说直接付违约金的。
美国作为一个逆差国,现在港口也集装箱爆棚,显然不符合逻辑,答案只能是美国现在进口也在疯狂减少(顺差国家,空箱多说明了进口减少啊,否则空箱都会被拉去出口国重新装货了),而有些人说的美国增加欧洲、英国、东南亚进口,现实是所有出口国港口现在都面临空仓爆棚,与其担心脱钩,不如担大通胀的到来
根据德鲁里最新报告显示,目前估计有超过600万TEU的过剩集装箱。去年,因为狂热的集装箱海运市场,新交付的集装箱数量创下了新的记录,生产了超过700万TEU的集装箱。同时,因为市场供不应求,去年几乎没有报废集装箱。这也就导致大量集装箱,在现阶段出现了闲置过剩的情况。
洛杉矶港口相关人士表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海运需求减少,海运量下跌,原本出口堆积在海外港口的空箱大量回流,空箱压港情理之中。
在美国史上最高就业率的现在,美国CPI指数依然高涨不下(1月CPI同比6.4%,前值6.5%;核心CPI同比5.6%,前值5.7%)那只能说明问题,大通胀来了,如果不发生新的产业革命,消费需求会被滞胀所吃掉,让人们没有能力肆意消费,从而全世界将重复美国70年代滞胀危机。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情绪作祟,天天渲染什么产业链迁移到东南亚,但是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研究员,鸿雁和其它人的看法并不一样!如果不出现新的科技突破,那么人类历史上将不会再出现新的大规模产业转移!
各大投行的年报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拿2022年上半年举例,可以看出全年转移总额顶多也就在15%上下,主要还都是劳动力密集的服装业和科技含量最高的通信产业,而汽车手机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反而出口额增加(主要出口第三世界国家)
现在喊外贸缺少订单的,大部分是江浙一带之前野蛮生长起来的作坊式工厂,主要从事的也是图中被大量转移的服装、家具产业,而这些产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之前的老板赚到钱以后没有升级设备而是去炒了房,自然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叫苦连天(本轮转移早在16年便已经开启)
外贸问题目前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恶化,但是会有一些江浙老板需要把当年炒房赚的钱全都交代了。
作为当今资本已经没有动力再去推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也好,因为建设过程天然就不符合人性。随着AI的快速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将取代廉价劳动力。
之前只是因为缺乏智能工业机器人,所以只能大量的使用吃饭型自走工具人,现在所有资本都看到了AI时代下的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潜力,这时候进行大规模的产业链转移无疑是拿钱去打水漂,何况是东南亚这种只相当于国内00年代的基建水平,资本在傻也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之事。
可以预见的未来,东亚模式会被资本所抛弃,也不会在有什么世界工厂,只有一个个区域内的工业机器工厂。
春节后,日媒报道,
索尼集团已将销往日美欧市场的的相机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泰国工厂,约占相机产能的90%。
这则新闻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可能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
寒气逼人
一年前的2022年1月,有32年历史的佳能珠海宣布停产,其主要产品也是数码相机。
再比如三星,根据网上资料:
2017年11月,将威海的打印机业务出售给惠普;
2018年4月,关闭深圳工厂,这事三星电子在海外设立的首家通信设备制造厂;
2019年10月,在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惠州工厂关闭;
2019年12月,关闭昆山三星电机有限公司;
2020年8月,关闭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
2020年11月,在华唯一电视机工厂——天津电视机工厂停运。
《希音SHEIN与中国产业链的互相成就》一文提到过,
服装纺织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转移的更早。
其中,耐克、阿迪达斯和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代工厂最具代表性。
以越南为例:
申洲国际,代工厂龙头,在2013年就在越南建立了生产基地。
天虹纺织,中国最大的棉纺织品制造商之一,2006年开始布局越南,自2014年起开始建设越南海河工业园区,打造涵盖原料、纺纱、制造、染整系、制衣及品牌的全产业链。
另一国际大牌代工厂华利国际,也大力在越南布局产能,且在不断扩大规模。
百隆东方,我国色纺纱双寡头之一,2013年开始在越南建设生产项目,目前越南地区占百隆总产能的60%。
耐克鞋产量的50%以上在越南生产。
2022年5月,财联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苹果告知部分代工厂商,希望提高印度、越南等地产能。
也就是要降低中国产能的占比。
此前一个月,苹果曾宣布在鸿海印度工厂生产最新的iPhone 13系列。
回顾这些年层出不穷的产业转移的新闻,确实是寒气逼人。
坚韧不拔 & 欣欣向荣
在跨境电商行业,是另外一番风景。
2021年5月,亚马逊关店潮重创了中国卖家。
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2022年2月,中国卖家在亚马逊top sellers中的占比下降到了40%;而到了12月,又回升到了45%。
这也算是体现了中国制造在亚马逊上的竞争力。
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5年增长近10倍。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高于整体外贸进出口增速2.1个百分点。
水大鱼大。
行业独角兽希音Shein利用中国特别是广州的强大的服装供应链优势,创造了“小单快返”的模式,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纯线上快时尚零售商。
近两年,希音Shein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增速达到50%,给中国服装业带来了大量的订单。
业内估算,希音SHEIN目前的供应商有数千家之众,带动上下游近百万人的就业。
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于去年9月份在美国上线,之后就在猛烈的推广中飞速发展,和Shein一起超过了亚马逊和沃尔玛的下载量。
Temu背后依靠的也是强大的中国制造。
争夺中国供应链
看到中国供应链价值的不仅是希音Shein和Temu。
2022年底,亚马逊上线了《匠起东方·中国骄傲》视频,讲述中国企业通过亚马逊成功出海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这是亚马逊进一步拓展中国优质制造企业,争夺优质供应链的一个动作。
2021年,在美国本土,亚马逊在零售总和中的市场份额增长到9.4%,而沃尔玛的份额为8.6%。这意味着亚马逊首次成为美国本土的零售之王。
压力之下,沃尔玛必须加快电商的发展。
沃尔玛电商虽然在美国排名第二,但规模上与亚马逊相去甚远。
如何破局?
重要的一步就是开放中国供应商。
2021年3月25日下午,沃尔玛美国站点招商战略发布会在深圳举行,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虽然长达三个半小时,但峰值有两万多卖家观看。发布会后,预报名通道甚至一度无法登录。
这是沃尔玛电商平台首次开放中国公司主体入驻美国站点。
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
此后,中国卖家在新增卖家中的占比就迅速上升到50%左右。
老陈聊过,
希音SHEIN的成功受益于中国服装产业供应链,
而其产业数字化之路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服装产业供应链的优势,
这是互相成就。
除了希音,
某种程度上,亚马逊也算是和中国制造互相成就的案例。
还有,特斯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在2022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了705.8万辆,增长96.9%。销售了688.7万辆,增长93.4%;
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
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
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据3席;
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
在《中国制造,真的不行了?》一文里,
老陈特别强调了中国团队在创新性硬件产品众筹方面的强悍表现。
全球有两大众筹平台:Kickstarter和Indiegogo.
根据Kickstarter中国的分享,
在众筹设计&科技类别,
众筹金额前十全部来自中国,
28个百万美金项目超过18个来自中国,占比64%!
Indiegogo中国官方公众号披露,
虽然2022年充满不确定,但中国品牌逆势爆发,势头强劲。
Indiegogo年度 TOP 10 中,中国项目高达7个。
沉舟侧畔千帆过
亚马逊2021年的关店潮,主要打击了刷单虚假评论等不正当竞争手段。
而真正规范、专业经营的卖家总体受影响不大。
亚马逊官方披露的数据,
过去三年,亚马逊上的中国品牌型卖家数量增长了近3倍;
这些卖家的销售额,在2022年里取得了双位数增长。
再看产业转移,
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多,对劳动力成本很敏感;
一个是代工厂比较多,对地缘政治敏感。
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厂商,从容得多,甚至活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