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无罪,有罪的是那些滥用它们的人。
近日,“海克斯科技”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其系列视频在互联网上不断刷新消费者对食品以及添加剂的认知,掀起了一场食品安全问题讨论的风波。
媒体、食品行业从业者和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各种言论从一边倒到百家争鸣。有人认为该视频作者辛吉飞以偏概全,抹黑中国食品安全。但更多人认为,辛吉飞让人们认识了食品添加剂,从而对食物的选择更加谨慎。
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对食品安全以偏概全也是事实。这场“科技革命”带来的正反面影响是值得我们食品行业探究思考的。
01
“海克斯科技”放大食品安全焦虑
短短一个月,辛吉飞在抖音吸粉900万,快手吸粉500万。据食业头条粗略统计,其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
注销抖音账号又为这场烧得正旺火势加了一把柴,辛吉飞成了网友心中受资本胁迫的“正义骑士”。一时间,网上涌现了无数相关账号,纷纷扩散辛吉飞的视频,令这类视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辛吉飞的视频中,似乎没有什么食品可以离开“科技与狠活”。合成蜂蜜、胶水奶酪棒、一秒变白浓汤,配料加起来仿佛能集齐一张元素周期表,使广大看客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同时,各种营销号文章和段子层出不穷,有些甚至为了流量添油加醋,混淆民众的视听,导致大部分消费者一看见“食品添加剂”就表示不信任或怀疑。今年7月,“钟薛高烤不化”的话题曾引爆关注,网友纷纷质疑钟薛高的食品安全状况。即便钟薛高声明其添加的瓜尔胶、卡拉胶等安全合规,严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广大消费者根本就不买账。事实上,这几种材料都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
“海克斯科技”的“科普”确有偏颇,暗藏的其实是食品企业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海克斯科技”的出现彻底将人们的食品焦虑推向了高点,让消费者对食品工业的信任感不断降低。从正面来讲,它让消费者对食品有了更多判断和选择的视角,但是过于片面的讲解,使本就对食品添加剂一无所知的人再一次失去了对食品安全的正确判断。
这次事件不仅引起了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大讨论,更是让食品企业们谈飞色变。调味品行业的头部品牌海天便首当其冲,截至10月12日,仅三天市值蒸发超460亿元。此外,市值万亿的美团、准备上市的蜜雪冰城、乳制品行业、添加剂行业、零食行业等企业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少商家也为此蹚进了自证清白的浑水中。
02
食品添加剂“有罪”吗?
毫无疑问,这场信任危机中,食品添加剂本身并没有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抗氧化剂、着色剂、增稠剂、乳化剂、保鲜剂都是比较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像β-胡萝卜素、姜黄素、果胶、茶多酚等添加剂还常应用于医药保健品。
食业头条通过整理常用的合法食品添加剂来源,发现其既有人工合成的物质,也有从植物、动物中提取所得。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不是现代社会发明创造,已有六千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2300多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达900多种。食品添加剂能够让食品味道更鲜美、保质期更长、食品种类更丰富。
“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的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曾公开表示。
实际上,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三种: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超量使用的添加剂、非法使用的添加剂。
网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都是滥用非法添加物导致的,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等都属于非法添加物。“科技与狠活”视频的传播,让人们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显然,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是不公平的,还会误导消费者。
并不是说只要是合规的添加剂就没问题,过量使用也会有食品安全隐患。例如,我们常听到产品因抽检不合格,某些含量超标被召回和处罚的新闻。上半年,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麦趣尔”)在生产麦趣尔纯牛奶、纯牛奶的前处理环节中,将原奶导入存储罐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因上述违法行为,麦趣尔被该局罚款约7315.1万元,相当于赔掉近两年净利润。一旦涉及到消费者健康问题,国家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给出非常严厉的处罚。
此外,有一些不法商贩用添加剂来掩盖食物变质或质量缺陷,甚至通过添加剂伪造、掺假等。但是这些都是人为因素导致,不能因为过量使用,就对食品添加剂全盘否定。
一些消费者表示,以后只会购买纯天然的食品。
然而,纯天然食品的保质期大都很短,食物无法长期保存,食物变质常有发生,而常见的天然防腐剂——糖和盐,多食并不利于人体健康。以海天酱油中添加的苯甲酸钠为例,这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酱油中如果不添加防腐剂,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盐来防腐。抛去口感不谈,天然制作食物制作周期长,时间成本提高,必然会出现产品产量减少,价格提升的情况。
食业头条搜索公开信息发现,截止目前,我国还未发生过因为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消费者来说,应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科学地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食品添加剂无罪,有罪的是那些滥用它们的人。
03
打破信任危机,企业当自强
这次事件从侧面表现出消费者对食品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国内食品行业的进步,对食品行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
对企业来说,这场引发全民讨论的“食品添加剂风波”,为食品工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人愿意为绿色、健康、原生态的产品买单。
根据2022年中国营养周的相关发布文件显示,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产品成分天然、有机,配料越简单、越少越好,这是大势所趋。
食业头条认为,在食品配料上做减法甚至零添加或为食品企业来带新的竞争机会和产品营销思路。此前已有很多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减少添加剂的使用。元气森林推出的可乐味苏打气泡水,配料里减掉了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化学防腐剂,彻底去掉磷酸等化学合成添加剂;简爱裸酸奶的配料只含有生牛乳、糖和益生菌。这些在配料上下功夫的企业都因此尝到了甜头。
另外,很多中高端产品也打出了“0添加”的旗帜,比如千禾因为“0添加”概率在此次“海天风波”中收获了一波红利,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但关于“0添加”我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拟规定,食品标识不得标注“零添加”等字样。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品牌对零添加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例如海天酱油的零添加产品不含甜味剂、防腐剂、味精;千禾酱油的零添加产品不含味精、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增味剂;李锦记酱油的零添加产品不含甜味剂、防腐剂、味精、香精色素。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逐渐会有明晰的认知,出台零添加标准对食品行业来说刻不容缓。
可以肯定的是,对消费者来说,天然产品的可信赖度高于人工合成产品。未来,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或许会成为主流的食品添加剂。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或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量。
此外,如何做好消费者教育,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平衡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在认知上的矛盾,也是摆在食品企业眼前的一个课题。
通过这次事件,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品控管理会更加严格,当食品添加剂被消费者熟知后,企业做好产品追溯和信息透明,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加深与消费者的链接。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本就不易建立,一旦受到冲击,恢复与重塑特别困难,企业重塑信任,让企业成为科普的唯一原点。企业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揭开添加剂的面纱,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使供给端和消费者需求坦诚相待,如果对添加剂避而不谈,势必会增加大众的误解。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次对食品工业安全问题的讨论,是对食品行业的一次大考,只有将消费者健康放在心上的企业,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本文来自食业头条,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食业头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