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银行多股刷新历史新高,底层逻辑是什么?估值回归还是抱团炒作?

发布日期:2025-07-21 10:09    点击次数:179

7月10日,银行股再度走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多股刷新历史新高。

正所谓你有英伟达,我有工农建……可谓“行行出状元”,它们的行情正在按照剧本走。银行股这波大行情,背后既不是简单的估值回归,也不能完全说是抱团炒作,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推动的。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银行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也在不断适应和调整。

过去,银行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存贷利差。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种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净息差收窄,这可是银行盈利的关键指标,前几年就一直在降,市场对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担忧,银行股的估值也被压得很低,一直处于低位徘徊。

再看政策层面,这对银行股的影响太大了。从2023年开始,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可太关键了。

就拿房地产来说,之前大型民营房企暴雷,贷款风险不断暴露,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占比被要求压缩,还要加快处置坏账。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上市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占比持续下降,存量风险不断出清,风险拐点逐渐确立,市场对银行的信心慢慢恢复。

地方债务化解政策也让银行的风险底线更加清晰,以前大家担心银行会被这些风险拖累,现在这种担忧明显减轻。

另外,政策对银行净息差的呵护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5年5月,央行下调存款利率的幅度大于LPR下调幅度,这种非对称降息释放出明确信号,监管层不再只是单边让利实体,开始重视银行的净息差,银行的盈利能力有了一定保障。

还有不得不提的资金面。最先入场的是国资,2023年中特估行情兴起,几家国有大行股价持续上涨。

中央汇金增持国有大行和一些大型银行,部分地方国资增持当地区域型银行。国资增持银行股,一方面是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战略考量,另一方面,在“土地财政”退潮期,银行股高股息回报可以补充部分土地出让金下滑的缺口。

而且国资一旦买入,轻易不会减持,除非估值泡沫化,给银行股的股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ETF爆发式流入,这些ETF主要包括沪深300ETF、A50ETF等宽基指数ETF和红利ETF,而银行在这些指数中权重较大,被动资金持续流入,银行成为最受益的板块。

2025年险资扭转净流出态势,开始大幅增配银行股。险资面临“资产荒”,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以下,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下降,有动力增配权益资产。

而且新会计准则下,通过FVOCI科目配置高股息银行股可避免利润表波动。再加上政策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投资于A股,险资成为银行股行情扩散的主要推手。

同样是在2025年,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公募基金跟上业绩基准,跑输的要降低绩效薪酬激励。

这使得公募基金开始向宽基指数靠拢,而沪深300指数中金融板块权重超25%,银行占15%左右,公募基金开始回补或调仓银行股,有望为银行板块带来千亿元以上的增量资金。

从业绩角度看,虽然银行业整体面临一定压力,但也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负债端通过“存款降久期+结构调优”,推动活期存款占比企稳,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到期置换成效显著,降低了负债成本。

资产端“信贷减速、债券提速”,金融投资规模同比增长,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通过债券投资收益弥补信贷收益损失。

部分优质城商行通过深耕区域客群、优化风险定价,仍能实现双位数或高个位数的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长,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方面也在边际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对公贷款不良率改善明显,前瞻性指标也释放积极信号,虽然零售端风险仍在发酵,但银行通过收紧信贷标准、加大拨备计提等手段主动管控风险。

未来银行股能疯多久?长远看,银行股的戏码才刚开场。PB修复到0.8-1倍历史均值还有30%空间,数字化和生态化转型更可能颠覆市场认知。

因此未来银行股的行情,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险资和公募基金的增量资金仍将推动股价上行,只要国资不卖,银行板块就不至于出现大幅度回调。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