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成都“立体双环”成,高铁上方14夜,电力保障再升级

发布日期:2025-10-10 14:15    点击次数:159

最近在成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没太注意到,但这事儿跟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新电网线路,成功地从成渝高铁的上方跨了过去。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就是架个电线杆子吗?

但实际上,这背后可是一项难度极高、协调极其复杂的大工程,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又是怎么在不影响高铁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的。

首先,咱们得知道为啥要干这件事。

成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城市越来越大,高楼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密集,随之而来的就是用电量的急剧增加。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原来就几样电器,一根电线就够了,现在空调、冰箱、电脑、新能源车充电桩全都配齐了,原来的老电线肯定就不够用了,不仅容易跳闸,还有安全隐患。

城市也是一个道理,要保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电力供应,就必须把电网这个“供血系统”建得更强大、更可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网四川电力公司规划了一个叫作成都500千伏“立体双环”的电网结构。

这个名字听着有点专业,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给成都的电力系统修了两条环城高速公路,一条“内环”,一条“外环”,而且还是立体的,有高架桥有隧道。

这样的好处是,电力输送就有了多重保障。

比如,万一“内环”上某个地方出了故障或者需要检修,电力可以立刻通过“外环”或者其他线路绕过去,保证市区的用电不受影响。

这就大大提高了整个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次施工的成都空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就是这个宏大电网蓝图上的关键一环,是完成整个“立体双环”的收官之作。

工程很重要,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这条新的输电线路必须要跨越成渝高铁。

成渝高铁是什么地方?

那是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大动脉,每天都有上百趟列车以三百公里的时速飞驰而过,客流量巨大,是国家最繁忙的高速铁路干线之一。

在这样的地方上空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可想而知。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施工过程中哪怕掉下来一个小小的螺丝钉,砸到下方的铁轨或者接触网上,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而且,整个施工区域的地形也很复杂,各种已有的电力线、通信光缆、铁路设施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要把新的线路从这张网里毫发无伤地穿过去,难度堪比做一台精密的微创手术。

面对这个“硬骨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高铁不行车的时候施工。

可是高铁几乎是全天候运行的,怎么办呢?

经过电力公司和铁路部门反复地现场勘查、数据分析和沟通协调,最终找到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时间窗口:从9月10日到29日,每天晚上过了零点,也就是凌晨0点30分到4点整。

这是高铁结束了一天繁忙的运营,进行检修和养护的唯一空档期。

就这样,一个由八十多名电力工人组成的施工队,开始了连续14个“不眠之夜”的奋战。

这短短的三个半小时,听起来似乎还行,但实际上留给工人们真正作业的时间少之又少。

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每次开始工作前,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安全准备工作,比如验电、挂设接地线,确保施工区域绝对不带电;工作结束后,又要拆除这些安全设施,恢复铁路的运行条件。

这些准备和收尾工作加起来就要耗费一个多小时,所以真正能用来干活的时间,每天满打满算也就150分钟,也就是两个半小时。

在这珍贵的150分钟里,他们要完成一系列高精度的操作。

首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工人们要在高铁线路的正上方,先架起一张巨大的尼龙防护网,这张网就像一个安全兜底的“天幕”,能接住任何可能意外掉落的工具或部件,为下方的铁路设施提供最可靠的保护。

然后,展放导线的核心作业才正式开始。

在现场,一边是巨大的牵引机,它负责把沉重的导线从地面缓缓地拉向高空;另一边是张力机,它负责控制导线的松紧程度,保证导线在空中平稳前进,既不能太松耷拉下来触碰到下方的铁路,也不能太紧绷影响线路的性能。

整个过程需要地面和几十米高铁塔上的高空作业人员天衣无缝地配合。

地面人员要精准操控机器,时刻关注着导线的走向和张力数据;而塔上的师傅们,则要在夜风中将一根根比胳膊还粗的导线,稳稳地固定在绝缘子上。

四条线路,总共五十二根导线和地线,就是这样一米一米、一夜一夜地,被精准地铺设到了预定的位置。

经过连续14个夜晚的艰苦奋战,到9月29日凌晨4点多,随着最后一项作业的完成和安全防护网的顺利拆除,这个关键的跨越工程终于宣告成功。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成渝高铁的列车像往常一样呼啸而过时,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几个小时前,就在它们头顶上方的夜空中,一群电力工人刚刚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挑战。

这项工程的完成,意味着成都的“立体双环”主网架即将全面建成。

到今年年底,成都电网的整体承载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2600万千瓦。

这个数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更稳定、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无论是炎炎夏日家家户户的空调齐开,还是未来更多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甚至是支持成都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都有了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

这背后,正是这些在深夜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专业和汗水,为城市的发展点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