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何二十二国阿拉伯联盟屡次动武难以彻底击溃以色列背后何在?
发布日期:2025-10-10 19:11 点击次数:141
22个阿拉伯国家、近5亿人口、广袤领土,加起来像一支超级球队;对面是不到千万人的以色列,看上去像一支小分队。可从1948年至今,多次交锋,结果却总是小分队顶住了超级球队。2020年《亚伯拉罕协定》让几家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握手言和,2023年哈马斯又在一天内造成1200多人死亡,地区再次火起。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凑不成一拳?是打不过,还是不想一起打?到底卡在哪儿?
一边是“团结就能赢”的期待,另一边是“各家算盘不同”的现实。有人说阿拉伯世界不行,是天生不团结;也有人摆证据:美国和西方的介入,让局面像棋盘一样被外手移动。还有人盯着以色列的科技与军备,说这是硬实力差距。到底哪一家说得准?别急,先把线索找齐。说到关键人物,内塔尼亚胡在台上稳住国内,特朗普任内促成《亚伯拉罕协定》让局面变脸。这些动作背后,真相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先从根子说。今天的中东,很多国家的政治文化里仍能看到部落影子:圈层分明,亲疏有序,像一个同心圆,自己人优先。现代国家需要跨圈层合作,可一遇到安全和权力分配,老逻辑又抬头。
再看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拿直尺在沙漠上画线,横平竖直的边界把部落、族群、资源硬生生切开。许多国家因此埋下领土和认同的长期矛盾,邻里嫌隙成了结构性问题。
制度也不一样:有君主制,有共和制,有强人政治。国家利益像一盘拼盘,沙特要稳定油价和安全,埃及盯内政和边界,约旦顾难民与水资源,各自的优先级不一样,坐到一桌子上,议题就像拉扯大网,谁都不想让网口自己这边收紧。
信仰更复杂。逊尼派和什叶派不只是宗教分支,还牵出地区影响力竞争。同一派内部也有不同路线,合作成本高,猜忌也高。
普通人的反应更直给。开罗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油价太伤钱包;黎巴嫩的年轻人担心停电、货币;海湾城市的创业者看重技术和投资。对他们来说,和平意味着就业和稳定,战争意味着账单更长。
看似平静的阶段出现过。多次中东战争后,大家逐渐认清硬碰硬的代价,转而在美国等外部力量的安全伞下找平衡。1990年萨达姆吞并科威特,1991年老布什牵头国际联军一战,阿拉伯世界对“强人带队”的风险记忆深刻。到了2020年,《亚伯拉罕协定》把阿联酋、巴林、随后摩洛哥、苏丹拉进与以色列的正常化轨道,直航开通,科技投资来了,旅游也热络,表面像是从对峙变成做生意。
但这份平静是表面的。巴勒斯坦问题没有解决,老伤口一直在。街头的情绪、媒体的画面,随时能点燃民意。政府在外交政策上走得快,国内社会未必跟得上。有人认为,与其陷在仇恨里,不如用合作拉动经济,把年轻人的期待稳住;也有人反驳,说没有公平和尊重的和平只是交易,迟早出事。于是2023年10月哈马斯的突袭把前面的渐近式缓和一下子打断,1200多条生命的伤亡数字像重锤落下,民声立刻翻涌,政府不得不谨慎踩刹车。
与此同时,美国的角色仍在。拉一帮、打一帮,给安全、谈军售、摆姿态。外力像一只手,按住这边,托起那边,区域内的平衡点不断移动。表面平息的背后是暗流,大家嘴上说克制,心里都有账。
关键的反转来了:问题并不是“打不过”,而是“很难有谁愿意带头一起打”。谁拿话筒,谁就要付出最多,也最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历史里,两次“带头”的尝试都很典型。1950年代,纳赛尔试图当“老大”,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一度风光,但到1961年又分开,理想撞上现实。1990年,萨达姆更是把科威特直接吞了,结果1991年在老布什主导的国际联军面前落败,区域秩序被重新摆放。这样的历史让各国领导人对“带头大哥”三个字特别敏感:上阵容易,下台难。
把这一层拿出来,前面的伏笔就都连上了。部落逻辑让“谁是自己的圈子”成了先手;殖民边界把邻里关系做成了硬边;制度差异让妥协成本很高;宗教分裂让信任更稀缺;外部力量又在推拉。最后拼起来的图像是:大家都说支持巴勒斯坦,谴责暴力,但真正卷入全面军事冲突的风险太高,谁都不愿做出头鸟。
2020年的《亚伯拉罕协定》更是一个现实的注脚:经济、科技、安全合作给一些国家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到2023年哈马斯行动后,很多阿拉伯国家在公开场合提高声量,实际政策上却还是谨慎,防止冲突扩大。这不是立场变了,而是权衡变重了。
枪声不是天天响,镜头里偶尔会出现停火讨论、人道走廊、援助车队,表面像是在缓解。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藏着更大的风险。第一,民意的温度还在高点,社交媒体一条视频就能让情绪翻倍。第二,安全线很长,从黎巴嫩南部到红海航道,再到约旦河西岸,每一个点都可能牵动一条供应链。第三,经济压力不退,油价和物流只要抖一下,全球市场就会跟着打喷嚏。
意外障碍也不断蹦出来。国际斡旋讲的是“停火”和“人道”,落到细节就是安保安排、物资分配、监督机制,每一项都可能卡住。国内政治也有节点,选举、改组、社会抗议,这些变量让政府在外交场合不敢走险棋。
分歧还在加深。有人强调战略收缩,防止牵连;有人推动更强硬的声援,要求实打实的动作;还有人坚持经济优先,认为保持与以色列的沟通通道,才是防止地区彻底撕裂的办法。和解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每一步都是细沙地,脚下不稳。
对中国来说,这些波折不是远方的故事。能源安全、海上通道、外贸订单、在中东的工程项目,都与地区稳定捆着。任何升级,都会让运费、保险、交付时间上涨,给制造业和出口带来连锁反应。中国企业喜欢可预期,资本更怕不确定,舆论也关心人道与和平的底线。我们更需要看清结构性矛盾,避免被情绪带节奏。
有人总爱把“团结”当万能钥匙,好像开个大会,就能一鼓作气解决几十年的问题。这话听起来漂亮,放到现实里却像把手机当扳手。历史摆在桌上:纳赛尔的合并试验没撑住,萨达姆的蛮干把自己送进泥潭。《亚伯拉罕协定》带来商业通道,哈马斯的突袭又把压力拉满,这几件事摆在一起,就能看出矛盾:外部环境在变,内部成本在涨。说句反讽:要不是各国领导人都太聪明,怎么会这么会算账?一边高声支持巴勒斯坦,一边死死盯着本国安全和经济,这不是虚伪,是政治的常识。那些把复杂局面一句话打包的人,确实厉害,三分钟就能解决别人三十年的难题。
到底该走哪条路?是把“团结抗以”当唯一答案,不惜牺牲各国的安全与经济,还是承认《亚伯拉罕协定》这类现实合作的存在,哪怕被指责“背离情感”?支持者会说,正义需要行动;反对者会说,国家要先保饭碗。你站哪一边?如果你是决策者,会为了情绪拍桌子,还是为了稳定咬牙忍住?欢迎把想法摆出来,别只看热闹,说说你心里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