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泡菜标签风波揭真相:超市文化侵蚀如何撼动国家认同?
发布日期:2025-10-27 03:31 点击次数:135
45万亿韩元的商业神话,超市巨头ALDI如同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掌控着欧洲人一日三餐的底色。可谁能想到,在亚麻色灯光下,泡菜标签突然变脸,变成“中国辛奇”“日本辛奇”,硬生生把韩国泡菜的文化归属一刀两断。
辛奇,不是一个品牌名。那是韩国餐桌上千百年的发酵味道,是广大农民用手亲自混合柴米油盐的心血。然而在柏林,在法兰克福的货架上,“Japanisches Kimchi”这行字母,冷漠地挂在商品界面,无声地宣告着身份错乱。韩国人看了直冒火。我也很难不觉得荒唐。
抱怨邮件一封封,像是浪花扑打着ALDI的客服系统。居住在德国的韩国人,本以为可以在异乡吃到一点家乡的火辣,却被标签陷阱绊倒。国内网民喊得震天响:“辛奇马上就变成中国的、还要变成日本的啦!”这些怒火,在欧洲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串乱码。
品牌背后是认同,是历史,是这些国家激烈的文化争夺战。两年前的那场风波还没消散:德语“Originalaus China”、意大利语“Originale dalla Cina”的标注横空出世,一度把泡菜打成中国食品。争议发酵,标签被删除,但风波并没有真正过去。
我不禁要问:ALDI这样的大型连锁集团,难道真的分不清什么是文化的边界?还是说,在资本洪流中,泡菜就只是辣味的发酵蔬菜,不管从哪个罐头里倒出来,都能随随便便贴上“中国”或者“日本”的标签?国际超市的规矩早就被利润吞噬,文化精髓如此脆弱,像泡菜里显影的微生物一样,分分钟就能被外力异化。
教授徐敬德气得不行。他说这会误导欧洲人,误导全世界,把辛奇混成“中国或日本的食物”。这些警告与抗议,连绵不断,像是在玻璃门外呼喊,但玻璃门里面的运营人员,大概只看得见销量曲线。
有人说,菜品标签不过一行小字,有什么大不了?可是,民族认同就在这些小字里扎根。在德国超市里,每一个误标都是一次文化侵蚀。韩国人的辛奇不见了,中国的韩式泡菜,反而贴得光明正大。日本风味也夹杂进来,三国混战,只因一行标签。一锅菜摇身一变,成了谁都能叫自己的国际符号。
国际上的“食物归属战争”,听上去幼稚,其实残酷得很。世界卫生组织给泡菜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泡菜认证,韩国人的辛奇加入非遗名录,可标签还是被资本随意涂改。那些寂寞的异乡人,在法国、在丹麦,在西班牙,用力刷着ALDI官网,希望哪一天,鲜红的“韩国辛奇”能醒目出现。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到正宗泡菜,辣味窜上天灵盖,齿间余香绕了很久。是谁赋予了这种食物真正的名字?又是谁,随意将它更名为“来自中国”,“日本版本”?当食物定义权被大公司玩弄在指尖,文化尊严会不会像一罐泡菜里的白菜,渐渐失去原色?
40多万亿韩元年销售额,ALDI不会在乎几个标签误写。但那些流浪在欧洲超市的人,每次走到泡菜货架前,看见那串错乱的标签,都会重新在心里问一句:我是谁?我的味道究竟属于哪个国度?
文化的界限很薄,像蔬菜表面的盐膜。资本的浪潮一过,就碎了。泡菜会继续发酵,标签也许会改回原本的样子,更多时候,却是沉默和妥协。欧洲人到底会记住哪个名字?他们只记得价格,记得促销。韩国的辛奇,只剩下诉说的愤怒和漂泊的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