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抵达日本,日本军费跃升50%仍难达3.5%
发布日期:2025-11-21 07:18 点击次数:197
东京羽田机场的停机坪上,“空军一号”缓缓滑行至廊桥。舷梯放下,特朗普走下飞机,身后是横须贺基地方向隐约可见的航母轮廓。同一时刻,日本警视厅已部署1.8万名警察,社交媒体监控系统全速运转。这场高规格接待,不只是对一位总统的礼遇,更是对一份同盟契约的焦虑履约。
美国要求日本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5%,而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仅承诺2%。这一差距背后,是安全依赖与主权自主的深层撕裂。特朗普此行,表面是巩固日美同盟,实则是重新定价这份同盟的经济成本。日本用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换取关税豁免,再以采购F-150皮卡、液化天然气作为“见面礼”,安全正被拆解为可计算的交易项。
美国国防部自2025年初便系统性推动3.5%目标,其逻辑直白:北约盟友正迈向5%,亚洲盟友“迅速行动是常识”。防长赫格塞思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公开呼吁“以欧洲为榜样”,国务卿鲁比奥随行压阵,军费议题已上升为内阁级施压。但日本并非无动于衷。从2023年1.2%到2025年1.8%,军费三年跃升50%,2027年将正式突破2%。这已是战后最大规模军事扩张,却仍被美方视为“不够”。
问题不在数字本身,而在安全模式的结构性失衡。日本宪法第九条曾禁止“战争力量”,“专守防卫”原则长期限制军费不超过GDP的1%。但近十年,这一框架已被彻底突破。2022年“新安保三文件”允许发展“反击能力”,2025年防卫白皮书删除“专守防卫”字样,导弹射程覆盖上海、基隆,战略定位从“防御”转向“威慑”。可讽刺的是,越是扩军,越显被动——武器系统依赖美国,指挥体系绑定美军,连军费目标都由华盛顿设定。
这种“同盟安全依赖”模式,在韩国、德国、澳大利亚身上早有映照。韩国每年支付超11亿美元驻军费,特朗普曾索要100亿,近乎勒索;德国因未达2%目标被威胁撤军;澳大利亚通过AUKUS绑定核潜艇计划,军事自主性持续缩水。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图景:小国以经济让步换取安全承诺,却在战略决策中逐渐失语。当保护者开始计价收费,安全便不再是盟约,而是可 renegotiate 的合同。
日本民众对美信任度已跌至22%,舆论质问:我们是在强化防卫,还是在为美国的印太战略买单?真正的安全,不应是单向支付的租金,而应是基于自主判断的防御能力。若同盟只能以“加钱”维系,那它终将崩解于成本的无限攀升。
同盟不应是提款机,安全不能标价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