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在全运会赛场上没有特殊待遇,和其他广东运动员一样自己推行李入住,表现依然令人敬佩
发布日期:2025-11-21 19:20 点击次数:133
我说句实话,现在看什么都觉得有点不对劲。这全红婵全运会自己推行李这事儿,都上了热搜了,我是真没想通,这到底是该夸她呢,还是该替她心疼呢?就没人觉得这事儿本身就有点怪吗。
反正我看完就一个想法,这热搜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突出“奥运冠军也没特权”的接地气,还是为了衬托小姑娘的懂事?真觉得她一个小孩儿,从奥运赛场下来没多久,就该这么“普通”吗?
还说她行李多,比赛用具,衣服一大堆。那不废话吗?她不是去旅游,是去比赛的啊。一个运动员,尤其是一个刚刚在国际赛场上拿到金牌、全国人民都盯着的运动员,她的比赛装备、保障需求,难道不应该得到更妥善的安排吗?“其他广东运动员帮忙推行李”,这听着怎么有点心酸呢,难道不是应该有工作人员帮忙协调,而不是让队友“仗义相助”吗?这逻辑,我怎么想怎么别扭。
想想她东京奥运会那会儿,跳水跳得多好啊,多少人都说她是“天才少女”,给国人长脸了。当时掌声、鲜花、赞美,那是一点儿没少。结果一回国,上个全运会,就得自己推着一大堆行李挤人群?这待遇落差,我这外人都替她感觉有点不是滋味。2021年全运会,当时她才多大点,14岁啊,还是个孩子。她不是去体验生活的,她是要代表广东队去争取荣誉的,这种时候,保障工作是不是应该更细致点?
别总拿“运动员吃苦耐劳”这套来说事儿,这不是两码事吗?吃苦耐劳是在训练场上,是在克服伤病,是在顶住压力完成每一个动作。可不是体现在这种基础的服务保障上啊。我们总说要“尊重运动员”,要“以人为本”,这怎么到了具体执行层面,就变成了“与其他运动员一样”的“公平”呢?这公平,是真公平,还是另类的“不重视”?
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后勤保障体系就已经非常细致了,从衣食住行到心理辅导,都有专人负责。甚至有媒体报道,当时为了确保运动员能吃到家乡味道,连厨师都带过去了。这都快十年过去了,怎么反而觉得有些基础保障似乎还在原地踏步呢?尤其是对于这种刚成名、还需要更多呵护的年轻运动员。
我不是说要搞特殊化,但起码的尊严和保障,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背负着多少期待,训练强度有多大,我们都看在眼里。拿奥运冠军跟普通人比推行李,这比较本身就有点跑偏了。她需要的不是特权,是与她身份相符的专业保障。毕竟,她不是来秀“接地气”的,她是来为体育事业拼搏的。
这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事儿。运动员,尤其是在国际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他们的形象和待遇,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我们对体育人才的重视程度。如果连这些小细节都处理不好,那长此以往,会不会影响到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投身体育呢?到时候再谈“为国争光”,是不是就显得有点空洞了?
我觉得吧,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不只是一个运动员的行李问题。而是我们对待“功成名就”和“回归日常”之间,那种微妙的尺度把握。是该把他们捧上神坛,还是该让他们迅速回归“平凡”?这中间的度,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这事儿,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有点不对劲吗。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