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退出银联会员,个人业务全部收缩,外资银行转向专业服务
发布日期:2025-09-11 05:20 点击次数:91
最近中国银联宣布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成员资格,一下子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外资银行转型的速度真快,有人说是中国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你真把这事儿琢磨透了,其实花旗退出个人银行业务、连银联资格都不要了,背后反映的,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到底该怎么活下去的大问题。
先说说花旗这家银行在中国的来龙去脉。其实它2002年在上海就设了分行,甚至能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清末民初的时候就来中国混了。后来金融改革开放了,花旗在九十年代又拿到牌照,算是外资银行里的老大哥了。你要说在中国老百姓里影响力最大外资银行,花旗肯定算一个。当年能办花旗信用卡,多少人觉得有点“国际范儿”,觉得比本地银行高大上。
2005年花旗跟银联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从此花旗信用卡能在银联网络和全球ATM用,甚至填补了外资美资银行与银联合作的空白。那两年花旗发展的挺快,2008年出银联标准的人民币借记卡,后面还发了独立银联人民币信用卡,可以说进入了黄金期。那个时候你上银行办业务,如果办的是外资行的卡,总会被人高看一眼,服务也确实考究一些。
可到了2021年4月这事儿就陡转直下,花旗啃了一下全球业务,发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业务搞不下去了,不挣钱不说,还没规模优势,内部一评估直接决定:全球范围砍掉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中国在名单里。当时花旗的高层直接说了,还是资本和资源应该去放在更赚钱的地方,对公业务、跨境金融才是优先。
这决定一出,接下来动作挺快。2022年12月开始停了新信用卡和房贷业务,2024年5月信用卡交易功能终止,紧接着网点清理、售后处理、资产业务打包卖掉。花旗的人事架构也跟着大换血,原来主抓零售的老总退休,新上来的都是对公业务行家。你从这卡一刀到人都撤,真能看出来战略重点变了。
最关键一个动作是2023年10月花旗把中国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卖给了汇丰银行,同时信用卡的售后服务和遗留债务交给了富邦华一。大范围裁员,关闭很多技术中心,这些都是为了业务收缩和精简成本。不光是中国,全球范围内花旗都在收业务,能留下来的,基本是跨境金融、企业服务、托管结算这些对公领域。
说白了,花旗撤掉银联成员资格,就是彻底告别中国大陆的个人银行业务。作为最早一批能发银联卡的外资银行,现在人家主动收缩,跟中国本土市场彻底割裂,只留下服务跨国企业、外企、机构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业务。你搞个人银行业务,本土银行界都卷疯了,外资行竟争不过就退,做专业领域的精细活——这策略属实看得很明白。
其实个人业务这块,外资银行一直都水土不服,在中国的发展远没有预期那么好。咱们国内的银行无论是业务网络还是数码金融,都已经领先太多。外资银行不管在服务本地客户还是社区网点铺设、互联网创新方面都吃亏,靠特色、靠品牌影响力能撑几年,但最终还是杯水车薪。像是花旗这种美国大银行,内部一算账,钱烧得多、赚得少,不如把资源配去成熟市场或者高毛利业务。以前的确不少人觉得外资银行服务好,福利多,办卡什么的有“国际化”的感觉,但这些年其实普通客户都发现外资行越来越没看头了。信用卡权益缩水,优惠减少,服务还是没有本地银行那么贴心,越往后体验越差,退出可以说在情理之中。
现在花旗退出后,银联外资银行会员只剩8家,主要是汇丰、渣打、东亚、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联、恒生这些。汇丰还接盘了花旗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大家都在看汇丰后续能不能稳住。
不过外资银行其实各有小算盘。像汇丰在中国一直比较积极,个人业务和企业业务双线发展,但难免也得面对本地银行强势挤压。渣打、东亚、星展这些,个人业务也有收缩趋势,也就是香港、澳门、深圳这些比较国际化的地方,外资银行还有点竞争力;一旦离开这些地方,连综合实力都赶不上本地银行。
所以不少网友都在评论花旗的做法,其实都能一语中的:外资银行别和中国银行本地巨头硬杠,技术、规模、网点、客户粘性,各方面本地银行都更强,外资行这些年拼了命还是干不过。专注做跨境企业、做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做全球托管、外资企业融资才是出路。等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外企来华业务越来越多,这反倒会让这些外资行变得不可或缺。
其实外资银行应对中国市场的策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追求“大而全”,转而精耕细作,聚焦自己的优势领域。你非得搞成通吃业务,肯定不现实。反而利用自身国际网络优势、海外资源、跨境结算能力,才更有竞争力。
而中国金融市场本地银行实力太强,你做零售金融、个人理财竞争不过,做企业金融、跨境结算和外贸融资还能有一席之地。等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将来国际银行也会进入更多新领域,比如证券、期货、跨境资产管理这些,比如托管全球投资、外企投资中国,这些都是未来的机会。
从市场实际感受来讲,普通用户越来越不关心你是哪家银行,只要服务好,优惠多,能方便用就行。外资行的特色远远不够支撑长期发展,服务跟不上也没法立足。每年信用卡权益缩水,活动减少,客户体验变差,用户自然流失,外资银行退出也就成了一个市场规律的表现。
而且从国内金融监管来看,外资银行必须合规,不能随意扩张,批卡、发卡、业务审批都严格,哪怕你想用“国际化”优势也没那么容易。不如集中精力去搞专属业务,利用自己全球网络和金融技术优势。像花旗现在的人事调整,找来了跨境金融专家坐镇,就是为了扎实做企业银行和跨境业务,放弃个人市场,把企业和金融服务做实了,反而更能长远。
整体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个人业务已经从黄金期走到收缩期,过去那种“外资行高大上”“国际范儿”的光环不复存在。中国本地银行服务越来越完善,数字化推进飞快,金融科技、网络银行、消费金融全面升级,外资银行的大部分个人业务已经没有生存空间。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要立足,肯定是靠差异化经营,不可能再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硬杠散户。花旗用行动告诉大家——该卖的卖、该收的收,资源集中到企业端,不和本地银行在零售端死磕。
咱们也得看到,外资银行未来在华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比如支持中国企业全球化,外企进军中国市场,服务跨境投融资,甚至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结算和托管,这才是外资银行的真正舞台。
至于个人业务这块,不止花旗一家陆续收缩,渣打、星展、东亚、恒生这些外资银行也在战略调整,后面谁跟进退出,可能就是时间问题。现在汇丰大包大揽,也许还能维持一阵,但市场基本定调了:外资银行想在中国挣钱,就别走过去的老路,得用国际化优势和专业服务去“找缝隙”,找只有他们能做的独特业务,而不是跟本地大银行抢地盘。
所以说,花旗退出银联会员,其实是大势所趋。中国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本地银行全面升级。外资银行,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竞争法则才刚刚开始。能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是外资银行未来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活得长久的关键。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上一篇:上海至哈尔滨恒温物流全国直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