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真优秀!南京邮电大学这个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升学率高达72%

发布日期:2025-07-11 17:18    点击次数:180

专业升学率高达72%

校优秀团支部、先进团支部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校大学生年度人物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金奖银奖

四年时光一晃而过

第一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迎来了毕业

大学生涯里 他们用奋斗

书写了属于他们的靓丽青春

我们的选择没错!

202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专业,该专业汇聚材料科学、能源、化学、物理、电子、信息等多学科,聚焦能源技术前沿,致力于培养新能源、新材料与智能能源器件等领域的高素质一流创新人才。

作为第一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B210507的25名同学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在南邮。初入学时,班里不少同学对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刻板印象。不过,当他们真正深入接触后,才慢慢发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他们的选择,没错!

龚梦玲坦言:“未曾想过这个专业会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度融合。“直到走进实验室,看到柔性电子、能源器件等实验项目,才真切体会到,材料科学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石,南邮材料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张耘硕的专业认知转变则更具画面感。当他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课程中,看见自己亲手组装的纽扣电池点亮LED灯,发出明亮的光芒时,他真正爱上了这个专业。“没想到,课本上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这些概念,能在产品中真真实实切切地实现应用!”他感叹。在他看来,新能源是新时代的风口,而南邮的“材料+信息”特色,正是打开风口的钥匙。

班级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深耕材料科技创新,是成为高精尖人才的极佳路径。”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吕蔷蔷认为。目前,该专业已开设4年。四年来,210名学子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报考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

这份报考热度的逐年攀升,不仅印证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更折射出学子们对绿色科技未来的向往与选择。而在这股报考热潮中,B210507班的同学们,以扎实的行动诠释了这份选择的价值。他们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里,用团结进取的姿态、共同进步的信念,将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以勤奋和实力展现了班级风采。班级同学中涌现出以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校大学生年度人物、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等为代表性的优秀学子。班级曾获得校“先进班级”,暑期社会三下乡“优秀团支部”称号,连续两年获评校“先进团支部”。

班级部分荣誉证书

努力,让梦想延续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班级,那就是“努力”。2022年五一劳动节时,班里组织了一场拔河活动,这场活动成为了同学们最深刻的记忆。班长刘乐乐回忆当时的情景:“在这场力量的较量中,我们班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所有人将浑身力气拧成一股绳。出乎意料的是,最后绳子居然被我们拔断了!”原来,当25颗心同时在胸腔里擂鼓时,连粗粝的麻绳都抵不过这拧成一股的力量。

班级活动合照

当赛场从喧闹的操场转向安静的书桌,当比拼的项目从力量的较量变为知识的积累,同学们又将那份拼尽全力的执着,倾注到了日复一日的学业中。

王帅在本科阶段便深度加入科研实践,初期因对实验设备不熟悉、材料机理理解不足,多次在基础操作中碰壁,但他将每一次失败视为“与材料对话的过程”,逐步掌握了环境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规律。“本科阶段是试错与尝试的过程,不必害怕失败,但要在每一次操作中学会反思和沉淀。”这种对科研的坚持,最终让他通过推免进入复旦大学,继续深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

张家乐回忆起数学建模竞赛的备赛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作为团队的英文写作负责人,他不仅需要与队友共同完成数据建模,还要将复杂的数学模型与社会治理议题转化为规范的学术英文文本。“当时过程是很痛苦的,不过我们谁也不肯放弃。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别急着跑,先学会走稳。”凭着这份信念,最终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张家乐非常看好南邮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希望能够在南邮持续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大三时他将南邮作为考研目标,制定合理考研计划,每天保持着高效的学习,最终如愿录取南邮。

龚梦玲坦言,考研备考是一个心理和能力接受双重考验的过程,焦虑感时常会出现,但是她不断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困难分解,通过制定计划逐步积累信心。备考期间,学院老师深入考研学子,鼓励他们坚持,并为他们送上贴心的小礼物,这些细微之举让龚梦玲感到了暖暖的爱。最终,她顺利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

部分研究生拟录取通知

今年,该班级25名同学中,18人成功升学,全部上岸双一流高校,整体深造率高达72%。其中,10位同学考入985高校,在综合赛道上跑出亮眼成绩;8位同学选择南邮,在信息科技的专业赛道上找到更精准的发力点。辅导员王森用NCM三元材料形象地打了个比喻:“清华上交是镍钴带来的高能量密度,南邮等校是锰提供的结构稳定性,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优质成分!”

人人都要进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高度依赖实验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夯实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素养以及专业知识。为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倡导“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育人理念,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一即可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提前熟悉材料学科领域,接触科研工作。

从基础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到逐步学习认识和使用各类实验设备,进而接触材料的应用和器件的测试,再到论文写作,这一套完整的流程下来,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王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很大的进步,可能当时不易察觉,但当论文成功发表,再回顾这段经历时,那种成长感就变得非常真切。起初,王帅一度想转专业到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和辅导员交流之后,他尝试对材料专业重新建立起认识。真正的转变发生在跟随导师深度参与实验,近一年的时间里,他花了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方向,也收获了成果。

张耘硕带队参加“互联网+”大赛

在张耘硕眼中,新能源材料蕴含着未来的浪漫。“一块看似普通的正极材料,能决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片钙钛矿薄膜,能把阳光转化为持续的电能。”这份兴趣的萌芽离不开导师赵为为教授的引导。从大一开始,赵教授就带领张耘硕探索实验室。“我一直跟随赵老师进行研究,在她的影响下,我对科研及其产业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耘硕坦言。这份热情驱动他在大二时带队参加了“互联网+”大赛,其项目“柔性电源一一金属有机框架基柔性超级电容器”斩获金奖。“真正的材料成果,其价值不在于论文数量,而在于技术能否支撑产业的腾飞。”导师的教诲深深刻在他心中。凭借大学四年扎实的科研积累,张耘硕现已获得清华大学直博生录取资格,即将踏上新征程,他将这份南邮材料人的使命牢记于心。

部分荣誉证书

部分论文和专利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优质平台支撑下,截至目前,在学术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方面,该班级同学已累计发表SCI/SSCI论文6篇。在科研竞赛方面,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表现亮眼,多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实验室里熬过的夜

论文里修改的标点

竞赛中拿下的奖杯

都是他们给青春标记的最硬核的注脚

少年们 下一程

继续用材料创新点燃美好未来吧!

素材来源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采访 | 林 昀 王蕊蕊

文字 | 林 昀

编辑 | 季天宇

校对 | 毕莹莹

责编 | 季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