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那个新汉兰达终于“开窍”了,往中控台哐一下怼了个15.6寸大屏,尺寸够大但体验依旧让人无奈
发布日期:2025-10-10 08:28 点击次数:60
隔壁小张给我发来新汉兰达的照片,那块15.6寸竖屏亮瞎眼了。他还打趣说:这屏比我家电视柜还大,直接当客厅用得了。我心想,这日系老大哥终于跟咱们新势力对标了,靠屏幕尺寸抢眼球,确实挺有意思。但说实话,这尺寸够大,可用起来还真让人心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见过一圈15-17寸大屏的国产SUV,像理想L9、蔚来ES6的体验都不错,流畅不卡顿,语音控制能识别个七七八八的日常命令。相比之下,这汉兰达的车机就像八年前的安卓机,按个功能得咯吱咯吱转半天。小张之前试驾告诉我:我喊了好几遍‘打开空调’,结果它给我放歌。别问我为什么,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语音识别坏了。你说这体验,车开起来舒服,屏幕不卡才是硬道理,可偏偏难了。
供应链这事,得从芯说起。大屏靠硬件驱动,芯片性能能顶多少载?丰田这届供应链管理一向讲究稳定和可靠,芯片用的保守没错,但这下硬生生把自己扛回去,让大屏成了鸡肋。我之前还以为丰田着急上线是为了抢市场份额,结果这设计算是自家坑自己了。顺便说一句,丰田的OTA升级现在还得跑4S店,这档子事儿实在麻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买车图啥?省心!可这个折腾法,让人想说:咱们用车当试验田吗?
同价位的合资车,像本田CR-V那块屏幕虽然只有9寸出头,但操作骨感顺滑,语音指令识别率高得多。用户惯了流畅和准确,屏幕尺寸反倒成了次要条件。咱们国产车的思路也差不多,用性能去弥补硬核不足,最起码不卡屏。这就像买鞋,鞋面再漂亮,底子软塌塌穿着也难受,我感受你们懂吧?尺寸只是颜值,使用流畅才是内涵。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顺带给小张问了一下噪音问题,他苦笑说:空气动力优化那边,感觉还停留在上一代水平,上了高速,胎噪和风噪可能是新汉兰达最大的烦恼。其实我没细想过,可能是它为了屏幕和内饰改设计,牺牲了点空气动力性能。最新反馈里也有客户吐槽座椅材质偏硬,长途容易腰酸背痛,这些都是细节,却差点被大屏光芒给盖住了。这就是设计上的权衡,躲不开的。
还有点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阵子去做保养,修理工跟我聊:丰田车的零件供应链还算稳,难得出现缺货,那屏幕要是能顺手点,销量肯定又多一层保障。我当时就嘀咕,屏幕设计得让人嫌用,根本就是给销售添麻烦。应该说,丰田新汉兰达目光长远,但落地执行显然没跟上节奏。相比那些软硬件一体化的新玩家,老牌车企真得更用心一点了。
粗略算了一下,屏幕背后的成本大概占整车成本的2%-3%(不确定,样本少),要是做得好,这成长性投资还能回本。不幸的是,体验不给力的话,这块大屏的价值就被砸得粉碎。车主买车更多是看中保值率,丰田好歹还有点口碑撑着,屏幕卡顿和语音失败,恐怕容易拉低二手行情。
说到二手,其实我还想起了一个朋友的事,他是个很挑剔的用户,去年入手了合资SUV,买回来不到半年就嫌车机慢,最后换了辆国产车。他跟我说:国产软硬件更新快,吐槽归吐槽,实用性是真够用。这让我不禁想问,咱丰田要是不抓紧软件和用户体验,这大屏还能撑多久?是不是又会成为摆设?
我在想,是不是像造车就像烤蛋糕,供应链就是面粉和黄油,研发是烤箱,而车机这块屏是蛋糕上的装饰糖?越大越漂亮是需求,但糖做得难吃,整个蛋糕口感都败笔。谁来给这块糖升级咱还得看丰田的后续动作。说不定下一代,还得等它开窍第二次。
顺便问一句,你们买新车的时候,是不是第一眼就盯着中控屏看?屏幕大不大、顺不顺手都直接影响你兴奋和耐心吗?我承认,我一开始还挺期待这个大屏能带点新意思,结果越用越堵心,真是喜新厌旧的尴尬。
最后还有个细节我觉得值得玩味,15.6寸这个尺寸其实挺尴尬,它比大多数笔记本屏幕大,可是坐车里它并没有增加多少实际可操作空间,反而让部分按钮挤到旁边,手指伸过去旋钮不太灵活。设计师是不是也想不到,屏幕大不代表使用就便利。用户体验的创造,比简单堆数字复杂多了。
反正我很想知道,接下来丰田准备咋办?屏幕这条路,日系还能不能走得顺?或者根本他们又另辟蹊径?(这次先不深入猜测,毕竟不确定)你算是怎么看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