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从湘潭到兰州我八十二年漂泊后成为地道兰州人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5-10-10 12:10    点击次数:64

我今年八十二岁,老家在湖南湘潭。初中一毕业就被分配到长沙地质学校学习,后来又到北京地质学校深造,学的是钻探与地质勘探之类的专业术语,算是个半路出家的勘探工人。1958年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我背行囊,来到了兰州二机部,从此在这儿扎下根。我跟你说,这路不好走。就是走到这儿才知道啥叫吃苦。

那会儿二机部还在搭马棚似的搭建,1959年我正式报到,条件比北京差得不止一星半点。冬天冷得透骨,住在单身楼里,窗户漏风,取暖几乎没有;伙食主要是粗粮,米饭成了奢侈品,工程现场有时用到的是什么设备?土方、模板、机械安装、设备调试,这些词不陌生。真心的,那日子能咬牙挺过去就行。太厉害了的事儿,是咱们那帮人熬出来的。

尽管屋里漏风,手上冻裂,但没有一个人说后悔,大家心里都有个信念,要把这片荒地变成有烟囱、有机器、有希望的地方。老工友常说“咱们是来干事情的,不是来享福的。”我记得有人在食堂里笑着说,等着瞧吧,几年后就是另一番光景。难道我们会后悔吗?这问句在心里回荡,答案是不会。你别看我们嘴上不多话,心里可是火热的,真不是吹的。

我有三个孩子,后来各自去了深圳、加拿大和北京发展,成就都不错,常有人夸他们。孩子们有时打电话来催我过去看孙子,女儿说“爸,你该享享福了。”我总是回“我在这儿也挺好。”其实我更愿意留在兰州,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战友、还有我亲手参与的工程。就是我就是这么执着。真心的,我欣慰得很。

看着兰州一年年好来,我能说不自豪吗?这里夏天不算酷热,冬季也不像当年那般刺骨,瓜果有了甜味,街道有了灯光,高楼和桥梁上有我们的影子。作为曾参与过钻机安装、测井工程和厂房建设的人,看到输电、供水、冶金车间一点点成型,心里踏实得很。城市的变化里有我们留下的步子,这份成就感不是随便就能表达的。

黄河在城市中穿行,到夜里河面反光,像极了当年咱们眉眼里那团火。人老了,记忆却愈发清晰,每条街、每座厂房都像熟人一样亲切。有人会问,放弃去看孩子的机会值不值?我会笑着说值,价值就在于这份归属感和参与感。再说了,哪儿都不是家,除非你把汗水和理想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