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授衔时,被尊为“红军之父”的朱德,毛主席调侃说了九字逗众人笑

发布日期:2025-10-26 15:42    点击次数:109

1955年,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毛泽东主席正式签署了一份重要命令。

1955年10月1日,国家实行军衔制度,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人为元帅军衔。

罗荣桓作为总干部部长,在命令下达后开始筹备颁奖现场的准备工作。然而,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反复思考后还是不敢擅自处理,最后请教了毛泽东。

他说:“主席,授衔仪式的顺序应该怎么安排?”

毛泽东看了他一眼,他又说:“元帅里,谁第一个上台领奖?”

后来,毛泽东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朱德了!这个人胆子大,让他先上吧!”

在授衔仪式上,毛泽东给朱德颁奖时,一反常态,开了个小玩笑,这句话让现场所有人都笑了,连朱德也忍俊不禁。

然而在给其他人颁奖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再开那些玩笑,这说明毛泽东和朱德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朱德同志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才。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军队作战,还是参与国家建设,他都能从容应对,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涉猎和成就,就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提到“元帅”两个字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是国家给予军人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们在军队中卓越贡献的认可。这个称号代表着一个人在军旅生涯中的最高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十位将领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称号,包括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这些将领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朱德元帅地位最高,深受人们的尊敬。

1955年9月27日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意义非凡。那天,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一场重要的仪式,主要是授予元帅军衔和勋章。朱德、彭德怀等十位杰出的将领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称号,其中朱德是第一位接受这一荣誉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国家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们,甚至到现在还会经常提到他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在日常谈话中提到朱德的次数并不多,而更多时候人们会谈论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和粟裕,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毛泽东给他的爱将们授衔时,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收到了一份十大元帅的名单。蒋介石看完后,他说道:“只有朱德配得上真正的元帅。”

在战争年代,蒋介石曾高度评价朱德,说他用兵如神,为人真诚,只是遗憾未能为己所用。

当蒋介石和朱德见面时,蒋介石对朱德说:“朱培德是我的讲武堂同学,他曾说这辈子不能和玉阶一起工作,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这也让我感到很遗憾。”

蒋介石很少当面夸奖别人,但得知朱德成为元帅之首时,却毫不吝啬地夸奖他。这说明朱德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同时也证明了朱德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人才。毛泽东将他排在第一位,完全是因为他值得。

在战争时期,朱德先后担任过红军、八路军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指挥官,参与了无数场战斗,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堪称是一位历经百战甚至千战的英雄。不过,外界往往不提及朱德,主要是因为找不到特别突出的战功来评价他,似乎他的贡献没有那么显眼。

彭德怀在抗日战争期间指挥了百团大战,这场战役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虽然只有两万多人,却打败了对面二十多万人,以少胜多,实在罕见。

林彪将军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打到海南岛,先后参与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和海南战役,每次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他的战绩令人瞩目,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实际上,虽然朱德没有太多的个人战功,但他一直是重要的幕后策划者。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的策划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战斗中,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红军时期,朱德指挥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那时毛泽东不在现场,主要是朱德一个人在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带领八路军战士渡过黄河,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朱德也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朱德为人低调,做事朴实,给人一种敦厚老实的印象。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因此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而毛泽东则非常看重朱德的能力,在策划事情时,常常会和朱德一起商量。

毛泽东为中国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领域,他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其实,朱德也是一位非常全能的人才。虽然朱德在个人战功上可能没有特别显眼,但在战术方面,他的能力堪称顶尖。此外,朱德在其他方面也经常做出准确的判断,展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远见。

古话说得好:真正的高手往往不会留下显赫的功绩。

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做到,但朱德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战场上,他总能提前察觉敌人的意图,因此在敌人还没有发动攻击时,就已经把他们的计划破坏了。所以,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似乎赢得很轻松,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最有本事的,因为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毛泽东和朱德的合作始于1928年的井冈山时期。那时,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人们甚至给他们取了个“朱毛”的昵称。

“朱毛”这对搭档既勇敢又智慧。

在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共同努力下,“朱毛”这个称呼越来越响亮,连外国媒体和国民政府都注意到了他们,还经常在报道中用“朱毛”来指代他们。后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从那时起,他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愈发坚固。

在国民党看来,“朱毛”是非常厉害的一对组合,他们多次试图击败这对搭档,但都没有成功。其实,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

1935年,中共高层举行了一次会议。在讨论期间,朱德察觉到张国焘不愿意北上抗日。会议结束后,朱德将这一情况告知了毛泽东。毛泽东叮嘱朱德要警惕张国焘。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张国焘暗中组织了一次会议,表面上看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实际上却充满了陷阱,意在迫使朱德写出反对北上抗日的文章。而此时的朱德早已预料到张国焘的这一招,所以一直保持沉默。

面对这种情况,张国焘很焦急,就开始批评朱德。但朱德依然保持冷静,直到最后,朱德才说话,他说:我同意北上抗日的决定,不能改变主意。

为了缓解会议气氛,他开玩笑地说:“朱毛、朱毛,大家都知道朱毛是两个人,怎么会有人误会他们之间有矛盾呢?”

会议结束后,朱德给党中央发电报,揭露了张国焘的阴谋和野心。后来,朱德和毛泽东提起这件事,毛泽东称赞他:“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泽东获得权力的时候,朱德并没有嫉妒,反而替毛泽东高兴。当初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全面掌权,朱德听闻后赋诗道:“群龙得首白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后来,他再次强调:“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这话的意思是,自己并没有太多贡献,都是毛主席的智慧在起作用。这表明朱德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毛主席。不过,毛主席心里清楚朱德对自己的真心,所以每当朱德遇到困难时,毛主席都会挺身而出,为他撑腰。

之前我们说过,朱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但在军事成就上有些不足。在一次中共的重要会议上,有几个人心怀不轨,当面诋毁朱德,说:“你虽然当了一辈子总司令,但真正指挥打仗的是毛主席,你不过是个黑司令,不是红司令。”

后来,毛泽东听说了这件事,就在一次会议上,当着大家的面说道:“我一开始说你是红司令,中间也说你是红司令,现在还是说你是红司令。”这样的言论足以说明毛泽东是支持朱德的。

但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甚至还计划让朱德拉到现场接受批斗。毛泽东得知后,再次强调:朱德同志是红军的司令,如果要开批判会,我将出席作陪。

毛泽东和朱德之间的友情让人感到十分温暖,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互相支持,一方遭遇挫折,另一方就会挺身而出帮助。

很多年后,朱德和毛泽东都已经上了年纪。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迎接了参加会议的各位,当他见到朱德时,毛泽东走过去紧紧握住朱德的手,随后请朱德坐在自己身边。

毛主席笑着对朱司令说:“您近来可还好呀?”

朱德听了,用四川话说:“主席,我挺好的!”

毛泽东还记得之前有人故意诋毁朱德的事情,这次称呼他为“红司令”,可能是在进一步巩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毛主席接着对朱德说:“没有朱德哪有毛泽东,朱毛,朱毛,朱在先嘛。”听到这话,朱德开心地笑了。

在授衔仪式上,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也反映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1955年9月27日,授衔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主席为爱将们颁发命令状、元帅肩章,以及一枚八一勋章、一枚独立自由勋章和一枚一级解放勋章。颁奖顺序依次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不过,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因病未能到场,所以他在外地单独接受了授衔。

那天,毛泽东显得特别精神,几乎可以用光彩照人来形容。当他拿着“荣誉”走到朱德面前时,他平时严肃的表情不见了,用一种近乎孩子般兴奋的语气对朱德说:“哎呀,元帅出场了,真威风!”

听到这句话,场上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连朱德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毛泽东和朱德的关系非常好。只有多年的好朋友才会这么开玩笑。

毛泽东曾经想让朱德当国家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欢庆相聚,预示着中国将会越来越强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领导认为当时中国的进步还不够,要想进步,就必须有一套“规则”,包括领导工作中的规则,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后,毛泽东经过仔细思考,说,“新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国家领导人,要尽快和国际接轨。”

毛泽东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和民主党派人士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也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制定宪法。

他认为,中国是个大国,管理起来非常不容易。为了确保安全,设立一个国家主席的职位是比较稳妥的。最好能有委员长、总理和主席,这样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其他两个职位也能及时补救,避免造成大的麻烦。毕竟,中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是经过了非常艰难的努力。当时,毛泽东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党内和党外人士的一致认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毛泽东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朱德则当选为副主席,同时也被授予了第一元帅的称号。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种事务越来越多,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常常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渐渐地,毛泽东就流露出不想再连任主席的想法。

他说,作为国家主席,经常需要外出参加社交活动,这已经耗费了很多精力,导致没有心思处理其他事情。如果能够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专心做党的主席,就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其他重要事务。再加上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太适合目前的职位。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人都表示理解了他的困境。他们都是和毛泽东一起走过来的战友,虽然毛泽东是主席,但他们很清楚这个职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与毛泽东沟通后,他们在党内进行了说服和解释工作,最终让党内达成了共识,不再连任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成了一个大问题。实际上,有很多人都适合这个职位,比如十大元帅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但最终只能选出一人。在中共高层的讨论后,他们决定由刘少奇和朱德来担任这个职位。

当结果公布后,很多人都觉得朱德会成为新的国家主席。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国家副主席通常会接任这一职位,所以大家认为朱德当选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当朱德看到名单时,他理解了党中央的意图,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不同意这个安排,并立即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信中,朱德认为刘少奇同志威望高、能力强,又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更适合担任主席的职位。而自己则愿意听从党的安排,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面对这样的答复,邓小平马上表示了认同,并迅速将这一想法汇报给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经过仔细斟酌,最终一致同意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荐的国家主席人选。

所以,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漫长历程中,朱德大部分时间负责的是军事事务,而刘少奇则不然,他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工人运动和秘密工作,更适合担任主席的职务。此外,朱德比刘少奇大12岁,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刘少奇将成为候选人。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这位伟大的元帅,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令人敬仰的大将军,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个人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简朴,从不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始终致力于创建新中国。

朱德的这些特点也被大家注意到了。当年,陈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过朱德,称他为“伙夫头”,这是因为朱德穿着朴素,鞋子也是破旧的草鞋。

朱德虽然当上了元帅,但依然把自己当作普通士兵,无论是翻地、捡粪、挑粮还是种菜,他都亲力亲为。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去世后,士兵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条补了17块补丁的衬裤,上面还有许多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