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开记者会!2026年退休金要涨,低收入群体还能多拿点吗
发布日期:2025-11-23 10:54 点击次数:131
“工资没涨,养老金又要涨,是不是很魔幻?”
魔幻就对了。人社部刚开完会,一句话甩出来:2026年还得调,而且大概率继续给低收入的叔叔阿姨多塞点。别急着喊口号,先把账本翻开瞅一眼。
到2025年9月,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参保人数分别是10.74亿、2.48亿、3.04亿。听着像绕口令,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交钱的人比花钱的人多,池子还有水位。再往下翻,基金累计结余9.85万亿,总收入6.69万亿,总支出6.04万亿,简单算一下,一年还能攒下6500亿。对,就是“攒”这个字,不是“亏”。
有人担心老龄化来得猛,钱会不会被吃空?数据先给答案: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几乎把能干活的人都薅进来交钱了。再加上养老保险基金拿去投资了2.72万亿,靠市场回血,一边收利息一边增值,账面数字也跟着长胖。光账上趴着不够,全国社保基金还有战略储备和国有资本划转,这几块加起来超过15万亿,真到急用的时候,能顶上好几轮。
看完底气,再看动作。2025年北京把定额调整涨到65块,陕西给工龄35年以上的人多给点系数,云南给艰苦边远地区每月加30。有人觉得几十块是小钱,可对月领2000块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顿肉、一袋米、一管药的差距。政策摆明态度:涨可以,但要“提低控高”,先把最下面的人往上拽。
有人嘀咕,干嘛不让所有人都按一个比例涨?很简单,月薪8000的人涨3%,到手多240;月薪2000的人涨3%,只多60。差距越拉越大,低收入退休人员的抗通胀能力直接破防,日子就难过了。政策把定额提高、把挂钩系数往低段倾斜,相当于给收入低的老人多贴几块,先把底兜住,再谈别的。
再往深里想,给低收入的老人多塞钱,其实是给全社会发消费券。他们拿到手就花,买米买油、交电费、买药,钱立马在市场上转起来。内需被激活,小店有生意,工厂订单稳,链条一环扣一环。简单说,养老金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双向循环,越舍得给底层老人,经济越转得动。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倾斜会不会把高收入的人惹毛?现实是,缴费基数高的人,本身已经享受过相对更高的退休金,政策只是让涨得慢点,并不是往下拉。就像跑步比赛,领跑的人慢一点,后面的人快一点,差距缩小,终点线还是那条线,没人吃亏,只是更稳了。
再往远看,单靠基本养老金一张网兜不住所有老人。国家也在搞多层次体系: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保险,全都招呼上。年轻人现在多交点,将来就多一条退路,老人们现在领得稳,将来也不慌。说白了,就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破了还有纸箱兜底。
回到2026年,大概率还是“低者多涨,高者缓涨”的节奏。人社部已经放话,北京、陕西、云南的试点就是风向标,明年只可能加码,不可能掉头。道理很简单:贫富差距在退休那刻如果拉太大,后面几十年就再也追不回来。政策宁愿每月多给几十,也要把裂缝先补上,省得将来花更大代价。
有人算过账:2025年低收入老人每月多拿几十块,一年就多600到800,看病买药、孙子报班、节日聚餐,都能添点底气。看似不多,却让老人敢多花一块钱,敢多走一步路,敢在菜市场挑两根新鲜葱。尊严不是喊口号,是数着票子不心慌。
有人追问,钱从哪来?前面那15万亿储备就是答案。再加上缴费大军继续扩围,投资收益继续回血,一年攒6500亿的节奏还能撑不少年。只要缴费率不跳水,人口结构不瞬间崩塌,水位就能稳住。说白了,现在还没到“拆东墙补西墙”的阶段,只是“多打几桶水”。
当然,政策也不是慈善晚会,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低收入群体的认定标准、调整幅度的测算、地区差异的平衡,全都得算细账。就像家里添菜,谁多吃一口、谁少吃一口,得看锅里有多少米,得看每个人饿不饿。这套算法年年微调,年年被骂,但年年还是得算,因为算错一次,后面十年都补不回来。
如果你家老人退休金不到3000块,明年大概率能多蹭几十到一百块;如果你家老人退休金8000块,明年可能只涨几十块。这就是现实,不是谁欺负谁,而是社会在补课,先把最短的板子拉长。
说完政策,再说点实际的。明年调整方案大概率在6月前后落地,各地会把细则贴出来,记得第一时间去社保局官网或者社区服务站看红头文件,别错过认证时间。错过一次,差的就是一整年的钱,没人替你补。
养老金这事儿,说到底是国家在帮普通人兜底。年轻人别嫌交得多,等你老了就知道这兜底的含金量。老人也别嫌涨得慢,涨一块就少一块负担。两头都得认:交钱是责任,领钱是权力,谁都跑不了。
眼看2026年就在拐角,政策风已经吹过来。低收入老人能松口气,高收入老人也别觉得吃亏,社会把梯子架稳了,每个人都能往上爬一格。爬得慢的,多给点助力;爬得快的,等等后面的人,这才叫一起往前走。
聊到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明年你的养老金能多涨几块?
下一篇:广元生活垃圾焚烧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