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李兴浩冰棍创业,志高空调崛起,错过电商致败

发布日期:2025-11-23 16:45    点击次数:164

谁能想到,那个在烈日下蹬着二八大杠,靠着破棉袄包站冰棍的小伙子,后来竟然变成了空调行业的“大王”——再然后呢?成了巨亏14亿的“老赖”,公司落得退市收场,自己还被警方控制,戏剧性得不像现实,简直是故事会里才有的起伏,但现实嘛,就是比小说还狠一截。

说实话,咱第一次听说这段经历的时候,脑子里的问号就飘起来了——曾经年产280万台,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那钱、那规模、那场面,这么光鲜亮丽的公司,到底得出了什么岔子,最后弄成这样?还有创始人李兴浩,靠着信誉开800万白条救公司的人,当年那叫一个临危不惧,现在怎么成了“老赖”,还被官方盯上了?这块心里一直悬着,找不到答案总觉得不服气。

这事儿,一定有啥我们没看见的线索。你说,一个人要是一路顺风,创业、扩张、上市、辉煌,最后还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江山,那就不只是简单运气不好。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老李到底是哪里成了,哪里又栽了?值得捋一捋。

李兴浩的创业故事,说起来就像那些老港片励志故事。1982年,南海街头的小贩,站在三伏天里卖冰棍,利润不高,靠的是点子和勤快。后来做碎布生意,酒楼生意也红火,结果空调老是坏,他自己干脆学门手艺,开了家维修店。倒腾着倒腾着,摸上了制冷行业的门槛。其实那个年代,谁家有空调都是稀罕事,人们对高质量维修和态度很敏感。小小维修队越干越大,280号人打天下,靠服务口碑,成了当地一霸。

到了1993年,和台商合资,双600万资金砸进丰岗村,三天就搞定工地打桩,这节奏,就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下子蹭蹭地往上冒。志高空调就算是正式登场了。老李对生意的嗅觉,不能说不厉害,踩上了风口,能人就是能人。

但新品牌也不是神,刚出头那会儿,空调行业打得比武林大会还热闹。科龙这些前辈直接发起价格战,割肉卖产品去抢市场份额。志高一下子就被按在地上摩擦,才卖了几千台,险些连交房租的钱都捞不回来。

更惨的在后面。1995年,台商合伙人直接说散伙就散伙,技术骨干走得比风还快。资金链濒临断裂,工厂快要开不动锅。这个时候,李兴浩的“信誉”就成了故事的转折点。他去找供应商,甩出了总计800万欠条(白条),这不是谁都敢玩的把戏。为什么朋友愿意继续给他放货?靠的是以前做人做事积累下来的信任。就这把“白条”,把一条生产线拿命给救活了。

既然没法和科龙、美的这些巨头争一线城市市场,李兴浩想得很明白,甩开膀子冲三四线、县城,地摊一搭、传单一发,直接拿温度计做测试,“终身免费维修”喊出口号,走得是真接地气。老百姓图啥?图个质量放心管用。试问谁能比这个方案贴心?带劲得很。

志高靠着“服务口碑+低价实惠”,硬是在夹缝里杀出了血路。到了2004年,年产量突破280万台,员工过了1.6万,工业园都扩到4500亩,公司空调卖到全球,登顶空调“四大天王”,和格力、美的、海尔并驾齐驱。这成绩,撑得起“空调大王”这个名头。

李兴浩那时候,心境自然不一样,直接叫板董明珠:“我要造世界最好空调!”态度自信得像要把竞争对手通通踩在脚下。到了2009年,志高跑去香港上市,一时间,身家飙到18亿港币。赶上了国家“家电下乡”的补贴东风,把志高的销量推到一个新高点,甚至那年还超过格力、美的,短暂做了一次行业老大。

但是,真正的大戏还藏在细节里。2011年政策一变,“家电节能”补贴收紧,志高的好日子一下就没了。前一年还有4.5亿盈利,转眼就亏掉了1.44亿。这叫什么?这叫政策红利一退潮,低潮期眨眼就到了。别的头部企业都稳稳当当地赚钱,志高单枪匹马掉队,成了行业唯一一家明显亏损的主流企业。

更扎心的是,关键时刻,李兴浩选择了“退居二线”,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郑祖义。这种动作,在中国家族企业里一抓一大把,老板觉得累了,想把事儿交出去——但实际上,必要的时候顶得住才是王道。新的管理团队想搞创新,“云空调”概念说得挺玄乎,可市场买不买账?说实话太超前了,搞不好就变成“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与此同时,电商渠道在国内疯狂升温。奥克斯、美的这些对手,转型速度那叫一个快,线上布局如狼似虎。志高还是死守着传统代理模式,仿佛坚信只要老方法管用,天塌了都没事。其实,网购早都改变了消费习惯,就像你家隔壁小朋友,买个电饭煲都要直接淘宝点两下。这波志高真是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指缝里溜走,心疼。

咱要说,这企业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在产品和技术。一比研发,美的一年几百亿砸下去,格力队伍达五千号人,实验室开到天边。志高2013年投入只有8500万,连自家销售额的1%都不到。你说靠这点钱和人家玩技术升级,差距就像“小学生和大学生比赛写论文”,输了不冤。

高管想多元化,搞装修、金融、房地产,摊子铺得比坐标系还乱,主业都顾不上了。李兴浩后来回来救场,2015年卷起袖子再上阵,2017年账面数据看着不错,营收过百亿。但好景不长,2018年又亏了差不多五个小目标,公司内部人才流失、管理混乱,乱成一锅粥。业绩一掉队,大家心思自然不一样,想跑马圈地也没那能耐。

到了2019年,情况直接“核爆”,志高营收暴跌62.96%,亏损14.08亿,市场份额只剩1.54%,掉队到几乎没人关注的角落。公司只能不断卖资产补窟窿,连最后这招都不管用。

先后欠款4000万元还不上,李兴浩直接被法院列为失信人。水落石出,志高只能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最后合伙人还惹上了涉嫌挪用资金、“请”去喝茶的大事件。这回,连网友都看傻了——曾经的大王,怎么说倒就倒了?

如今志高的业务,被地方政府和新管理团队托管,看似还撑着,但在格力、美的这些老大霸占的市场里,想重新卷土重来,难于上青天。市场份额掉到不足1%,谁还会为你买单?大概率,等着公司继续变身“老地标”,留给大家回忆。

要讲真相,你说公司最致命的是啥?其实“错过电商”那句话,咱非常认可。那几年,网购是新风口,奥克斯依靠线上打出了新天地。志高还死守传统代理模式,市场贩子都捞完鱼,剩下的池塘连水都见不到了。还有,别老想着打广告、请成龙代言、和格力打口水仗,最根本的还是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你看格力那架势,砸钱砸人才,就算广告不咋会打,也能坐稳第一。

一个企业能不能长久,靠的不只是“白条”信誉和人情。有网友说,“靠老本行的人情世故,不如死磕技术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没错!固步自封,认为只要老方法就万事大吉,那是自取灭亡——别指望政策一直给你加分,一旦补贴撤了,你这泳裤都不一定还在。

其实,“家电下乡”政策既是助推器,也是隐忧。靠外部因素爆发,不自我更新,迟早都会被市场清算。领导人的决策力和眼光扮演了决定性角色,你在最关键节点一步踏错,哪怕公司再大,也扛不住。志高的落败,不是一道题解不出来,而是一系列“操作失误”,前后穿插、不断积累,最终积重难返。

要说结局,“空调大王”的沉浮就是最扎心的个案。李兴浩从卖冰棍到身家过亿,从荣光到落败,背后全都是传统制造业转型路上的坑——战略摇摆不定、技术投入不够、忽视新渠道、盲目多元扩张,各种教科书级的错误堆得满满当当。

回头想想,谁家还用志高空调?问了下老家,县城角落里可能还有,但新用户几乎不见了。看着曾经的“空调四大天王”,现在成了濒临消失的边角料,多少令人唏嘘。

你要问志高败在哪?——产品、渠道、战略、管理,样样都掉队,早就注定了今天的下场。品牌没了质量背书,用户自然不会再买单。公司自顾不暇,老板不再靠谱,牢靠的基石从内部就塌了。

给大家一个警示吧。企业做生意,不是靠一时的机智或者眼前的顺风顺水——时代在变,别人都在冲刺创新,如果你忙着自嗨,就只能落在历史后面。没有人的品牌能永远站在巅峰,忽略市场变化、低估技术升级、盲目多元化扩张——这些都是葬送自己的加速器。

时代的车轮一直在转,风口过了,就再难回头。信任、口碑、策略、创新,缺一不可。跌倒了,大家照样八卦、议论,但说到底,这就是商业的残酷现场。

那么,你觉得志高倒下最关键的一步是哪环?咱认错过电商转型是致命一击,你怎么看?一起来聊聊你家里的空调故事,或者对企业转型的个人见解?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