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世界冠军行业,如今18家大国企几乎都撑不下去了!
发布日期:2025-10-24 23:32 点击次数:149
我小时候听我爸讲过,他们那会儿进厂第一件事就是摸车床。
不是随便摸,是得先洗手,擦干,再轻轻碰。
那机床跟命根子似的。
你可能不信,咱们国家以前真造过全世界都服气的机器。
第三套人民币上的两块钱,印的就是沈阳一厂的C620-1车床。
一个工人,一把扳手,一台机器,一干就是一辈子。
七十年代咱的机床产量排全球前三。
火箭的零件,潜艇的心脏,航母甲板的铣床,都是从这十八家国营大厂里出来的。
人称“十八罗汉”,听着像武侠小说,可那是真功夫。
但现在呢?
十八家里头,十五个没了影。
大连机床破产那天,法院来封厂房,几十台崭新的龙门铣堆在车间,后来十块钱一斤当废铁卖。
老师傅蹲门口抽了一宿烟,说还不如埋了它。
沈阳机床更惨,两百亿债务压下来,连重组都费劲。
当年花一个亿买美国数控技术,结果人家给的是黑盒子,程序锁死,参数不许改。
买了等于没买,学不到东西,还欠一屁股债。
最离谱的是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合同里藏着一条:核心技术不得转让。
芯片焊死了,中国工程师连拆都不敢拆。
这不是合作,这是耍我们。
反观日本德国那些厂,每年拿利润的百分之十五砸研发。
咱们呢?忙着扩厂房、抢订单、贴洋牌子。
大连机床把便宜货贴上德国标出口,结果被欧盟查了,整船货没收,脸都丢尽了。
济南二机床算是个例外。
它是十八罗汉里唯一活下来的。
不搞并购,不吹牛,闷头搞研发。
他们车间有台德国机床,被拆了137次,螺丝都记熟了谁拧的。
就这么一点点抠,愣是把高端冲压机做出来了。
2011年给美国福特造了台七层楼高的机器,一分钟打15下,精度比头发丝还细。
现在福特六成冲压线用的都是中国制造。
你说神不神奇?
民企也开始冒头了。
大连光洋,十年死磕数控系统。
东北冬天零下二十度,工程师裹着棉袄守在机器边,调参数调到手裂口子。
最后做出五轴机床,歼-20的起落架就是它加工的。
深圳创世纪更野,原来做手机壳的,转头就钻进机床坑里。
去年卖了一万五千多台数控机床,富士康都找上门要货。
它的钻攻机在国内占了六成以上市场,这数字吓人。
国家也开始使劲了。
《中国制造2025》把数控机床列为重点,各地设基金帮企业攻关卡脖子技术。
纽威数控在建第四期智能工厂,2025年投产后一年能多出七亿产值的高端货,关键部件全自己造。
可问题还是不少。
国产化率看着涨到了68%,但高端数控系统自己做的还不到一成。
核心零件还得靠进口,贸易逆差快四百亿人民币。
欧美抢高端,东南亚抢低端,咱们夹中间,日子不好过。
我前年去山东一家厂参观,老板说他们买德国机床,售后服务按小时收费,换个模块两万块起步。
他说这话时咬着牙,但也没办法,因为咱们自己的还顶不上。
回头想想这几十年,真是起起落落。
从印在钞票上的荣耀,到废铁拍卖的悲凉;
从全靠国营撑场面,到现在民企拼出一条路。
我觉得吧,只要还有人肯蹲在车间里一遍遍试参数,
还有人愿意为一颗螺丝较真,
还有人记得那台印在两块钱上的车床曾代表什么,
中国机床就不会真的倒。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力气,是耐心。
是愿意花十年去做一件事的决心。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别人也眼巴巴等着买我们的机床。
就像当年我们排队等进口那样。
那一天不会太远。
下一篇:第三方压缩性测试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