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聂曦,拉陈诚下水,吴石为何偏选死路一条?
发布日期:2025-11-23 08:52 点击次数:185
一聊起吴石这个案子,总有人爱把锅甩给蔡孝乾,好像抓到他就等于抓到了吴石。
这逻辑就跟“我丢了钥匙,肯定是被邻居捡走了”一样,有点想当然了。
实际上,蔡孝乾这老兄压根就没见过吴石本尊,他那本小破笔记本里,也就记了个“吴次长”仨字。
特务们拿到这线索,心里也犯嘀咕,这“吴次长”是哪个吴次长?
台湾当时姓吴的次长可不止一个。
事情真正开始变得复杂,是从朱枫的落网开始的。
朱枫才是直接跟吴石对接的“交通员”。
但朱枫被捕后,嘴巴严得很,啥有用的都没吐。
特务们在她身上翻来覆去,最后只找到一块手表和一张通行证。
这通行证就有意思了,签发人是聂曦。
很多人,尤其是看了电视剧的,总觉得聂曦是吴石的铁杆副官,左膀右臂。
这印象其实早就过期了。
聂曦到台湾后,早就不是吴石的直属部下了。
他的官职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顶头上司是陈诚。
这就像你以为公司的项目经理还是老板的私人助理,其实人家早就调到另一个事业部,归新总监管了。
这就给吴石留下了第一条活路:甩锅给聂曦,再拉陈诚下水。
他完全可以这么说:“聂曦批的通行证?哦,他现在是陈长官的人,具体事务我不清楚。我跟他也就是旧相识,叙叙旧罢了。”
官场上这种“撇清关系”的太极拳,吴石一个中将能不会打?
只要他这么一推,皮球就踢到了陈诚那边。
毛人凤的保密局再横,敢直接去跟手握军权的陈诚叫板吗?
这不得掂量掂量?
但吴石没这么干。
他骨子里那股军人的倔劲儿上来了,觉得不能让旧部替自己顶罪。
这种“义气”在那个你死我活的年代,简直就是个奢侈品。
第二条路,就是咬死不承认自己是“共谍”。
特务们手里有什么铁证吗?
说实话,真没有。
蔡孝乾的供述是孤证,朱枫的通行证是间接证据,至于那块手表,更是捕风捉影。
朱枫的身份是吴石夫人王碧奎的朋友,两个太太之间送点私人物品,这能算得上是传递情报的铁证?
毛人凤和谷正文这帮特务,最擅长的就是“脑补”和“联想”,把一根鸡毛给你说成是令箭。
吴石只要一口咬定,自己只是同情共产党,但绝非组织成员,罪名就只能是“通共”,而不是“共谍”。
这两者天差地别。
“通共”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操作空间就大了去了。
国民党高层里,跟共产党有过接触甚至私交的,海了去了。
只要有周至柔、陈诚这些实权派出来说几句好话,保他一条命,甚至只是关几年,可能性非常大。
毕竟,蒋经国当时正忙着巩固自己的继承人地位,对这种烫手山芋,他才懒得亲自下场掺和。
第三招,也是最稳的一招,就是利用他老婆王碧奎。
王碧奎确实跟朱枫来往密切,但档案和后来的审讯都证明,她对朱枫和吴石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她就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家庭主妇。
吴石完全可以把所有事情都推到夫人身上,说自己对她们之间的来往毫不知情。
这种“家事不清”的说法,在官场上是绝佳的挡箭牌。
特务们总不能把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家庭主妇屈打成招吧?
这案子就成了悬案,拖着拖着,说不定就拖黄了。
可这三条路,吴石一条都没选。
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决绝的方式——摊牌。
在审讯的关键时刻,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还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说一切都是出于“民族大义”。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一个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江湖,怎么会在最后关头,放弃所有自救的机会,选择了一条死路?
有人说这是军人的气节,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掌握了什么更深层的秘密,或者有更隐秘的自保方式没来得及用。
但回过头看,那些所谓的“疑点”,很多都是后人添油加醋的想象。
吴石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场性格与命运的博弈。
他不是不懂官场的生存法则,只是在最后关头,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
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傻”,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或许就是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给出的最硬核的答案。
所以,别再纠结他为什么不用那三招脱身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如果,只有选择和后果。
吴石用自己的生命,下了他最后的赌注。
至于这盘棋的输赢,就留给后人去慢慢品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