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为何重演?35天代价惨重,经济损失惊人
发布日期:2025-11-23 14:23 点击次数:173
320万旅客滞留机场,4200万人拿不到食品援助,全国空域面临关闭风险——这不是灾难片的剧情,而是2025年美国的真实图景。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正逼近历史最黑暗纪录。
这场危机始于10月1日,因国会未能通过任何支出法案,多个联邦机构陷入资金枯竭。与以往不同,此次未提前保障关键部门拨款,导致航空、民生、经济全面承压。两党僵持不下,政治对抗已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35天,是数字,更是代价。2018至2019年那场创纪录的停摆,同样持续35天,起因是边境墙拨款争议。彼时80万联邦雇员无薪工作,经济损失达110亿美元。如今历史重演,但问题不再是谁建墙,而是整个预算机制为何一再崩溃。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种“停摆”现象几乎是美国独有。在德国,法律自动延续上年预算,政府照常运转;在法国,预算未通过可能导致政府垮台,但医院学校不会关门;在英国和加拿大,预算失败意味着政府失去信任,必须辞职或大选,而非让民众为政治争斗买单。
美国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没有自动延续机制,没有紧急兜底条款。一旦两党谈崩,国家机器就部分停转。这不是制衡,而是制度设计的漏洞被政治极化不断放大。60票阻挠议事规则、总统与国会分属不同党派、两党将拨款作为博弈筹码——这些因素叠加,使停摆从偶发危机变为周期性灾难。
有人辩称,这是民主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民主的意义,是防止权力滥用,而非纵容功能瘫痪。当空管员带病上岗,当低收入家庭断粮,当经济每停摆一周就损失70亿美元,这已不是政治游戏,而是治理失败。
其他国家用制度保障连续性,美国却用停摆制造混乱。这不是强大民主的象征,而是其脆弱性的暴露。若不能改革预算机制,打破将民生当人质的政治惯性,下一次停摆不会太远。
政府可以换,政策可以争,但公共服务不应成为人质。一个健康的民主,不该让人民为政治僵局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