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中美短暂休战后,美国发现中方稀土管制部门,正在大规模公开招聘

发布日期:2025-11-23 17:03    点击次数:168

中美双方达成为期一年的“休战”协议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迅速发出威胁:若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美方可能重启关税制裁。 这种“边谈边斗”的做法揭示了稀土已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悄然展开行动。今年10月,商务部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公开招聘,计划新增60名公务员,其中稀土出口管制部门成为加强重点。 这一举措表明中国正将稀土管控从临时性反制手段转化为长期制度能力。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 这些元素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F-35战斗机和导弹制导系统等高科技领域。 没有稀土,现代科技产业将陷入瘫痪。

美国对稀土的高度依赖令人震惊。 数据显示,美国90%的稀土需要进口,其中近70%来自中国。 中国掌控着全球90%以上加工稀土和稀土磁铁的供应,这种垄断地位让美国感到不安。

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指出,超过750种军事产品依赖稀土元件。从F-35战斗机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美国尖端武器装备离不开稀土支持。 这种依赖性在大国竞争背景下构成了国家安全隐患。

2025年10月底,中美领导人在韩国会晤后达成“休战”协议,中方同意暂缓执行稀土出口管制新规,美方则暂停“50%穿透规则”等限制措施。 然而这一缓和仅是表面现象。

“休战”协议墨迹未干,美国财长贝森特就在APEC峰会期间公开指责中国打“稀土牌”是“严重错误”,并威胁“若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将准备提高对华关税”。

与此相对应,中国商务部在2025年10月连续发布第61号、62号公告,对稀土相关技术及境外含中国成分的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新规覆盖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2025年6月表示,中国依法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此次管制升级新增了钬、铒、铥、铕、镱等5种稀土元素及相关材料的出口限制,使受限制的稀土种类达到12种。新规还引入“最小占比”规则,规定中国原产稀土物项价值占比超0.1%即受管制。

在中美“休战”的背景下,中国商务部于2025年10月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公开招聘,计划新增60名公务员,其中产业安全与进出口管制局新增至少5个编制,专注稀土出口管制领域。

这次招聘的岗位要求应聘者“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备战略资源监管经验”和“能参与跨境资源数据统筹”。 这些要求表明中国正在搭建一套更精细、更长效的稀土管控机制。

招聘公告提到,此举目的是“解决审批积压、提升监管效率”。 随着稀土管制措施密集落地,商务部需要更多专业人员来处理日益复杂的管理工作。

中国商务部此次招聘规模突破近年纪录,且聚焦稀土出口管制部门,表明中国正将贸易战中的临时反制手段,转化为长期制度能力。 从临时政策到制度化流程,中国正在为长期博弈做准备。

在2025年10月9日的公告中,中国商务部还做了一个微妙但重要的规定:要求境外企业申请稀土出口许可时需以中文提交材料,且审批系统界面仅支持简体中文。

这一规定改变了传统上使用英文作为默认标准的惯例。 全球贸易长期由英语体系主导,标准模板多由西方机构制定。 中国通过稀土这一不可替代资源引入中文规则,实质是将语言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权。

外国企业为满足合规要求,不得不雇佣中文人才或寻求翻译服务。 有报道称欧美科技企业已开始调整内部语言培训计划,加紧招募熟悉中文贸易术语的合规官。

截至2024年,中文已被85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学习使用人数超2亿。 东盟多国出现“汉考热”,匈牙利甚至将中文列为高考科目。 中国通过将语言与战略资源贸易绑定,正推动中文从文化载体升级为国际贸易的“规则要素”。

面对中国的稀土优势,美国正在多管齐下寻求突破。

美国已投入数亿美元试图恢复稀土加工厂和磁铁工厂,以将稀土产能带回美国。 除了加快本国产能恢复,美国还在全球寻找替代供应源。

巴西成为美国重点合作对象。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巴西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约为2100万吨,占全球已知储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是美国储量的十倍多。 巴西首座大型稀土矿已于2024年投产,获得了波士顿私募公司Denham Capital的支持。

2025年10月,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关键矿产协议,美国计划从《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中定向拨付20亿美元支持关键矿产项目。 美澳协议试图建立“澳大利亚资源-美澳加工-西方消费”的替代供应链条。

美国还推动成立“四方关键矿产倡议”,与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合作确保“供应链安全和多元化”。 这些举措旨在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实施效果仍面临挑战。

尽管美国积极寻求稀土替代供应源,但现实困境不容忽视。 巴西和越南等国的稀土开采和加工成本约为中国的三倍,这意味着采购这些国家的稀土需要支付高昂的溢价。

澳大利亚稀土产量占比目前不足10%,预计到2030年可能提升至20%,成为中国之外的最大供应方。 但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要形成产能至少得5年,替代材料的研发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美国MP Materials公司的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至少50%。美国企业被迫在“供应链安全”的政治口号下为高价稀土买单。 有美国汽车供应商曾以超过15美元的价格,采购一批常规售价不到40美分的微型磁体。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储量,更在于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技术。 中国采用串级萃取技术,而美国主要采用成本更高的溶剂萃取方式。 这种技术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

美国通过各种政策和补贴推动本国企业购买国内稀土产品,但对比中国企业价格,在美国生产稀土磁铁明显“不划算”。 高成本直接影响美国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美在稀土博弈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美国走的是“短期应对”路线,一方面通过关税威胁施压中国放宽出口限制,另一方面加速寻找替代方案。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威胁更像是一种谈判筹码,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迫使中国在贸易协议中做出让步。 而白宫要求英伟达暂停向中国出口先进AI芯片,则是想通过技术封锁逼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

中国则专注于“长期布局”。 通过新增专业岗位,中国把稀土管控从“临时政策”变成了“制度化流程”。 从稀土开采的产量统计,到出口企业的资质审核,再到国际市场的动态监测,中国正在形成一整套闭环管理体系。

中国不仅控制资源出口,更在提升“稀土附加值”。 近年来中国加大稀土深加工技术研发,把更多稀土留在国内做成高端产品。 同时通过修订《稀土管理条例》,将稀土明确列为“国家战略性矿产”。

美国试图打造去中国化的国际稀土产业链供应链,而中国则通过制度建设和语言规则巩固自身优势。 两种策略反映了不同的战略思维和长远规划。

美国正加速囤积稀土资源,有美国企业已加大对中国稀土的进口量,试图“囤够未来3年的用量”。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稀土矿项目也获得美国支持,但这些项目要形成完整产能还需多年时间。

中国商务部的招聘只是中国稀土战略的一环。 中国已构建起“资源、技术、产业”的三位一体优势,这种系统性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被复制。 稀土博弈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布局的长期战。

#热点观察家#